从城市到村庄,再到森林,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读阿摩司·奥兹《忽至森林深处》
文/瑾2199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编辑/小森林
许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走出了森林,创造了村庄和城市。而《忽至森林深处》中的小尼米却在经历着完全相反的历程。
小尼米原本是生活在村庄里的一个快乐的小男孩,“厨房里有裂纹的杯子,天空中的满月,自己口中的龅牙,森林中的风声。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让尼米找到乐趣,一切都可以让他开怀大笑。”
直到有一天,他远离村庄,走入了森林深处。
他为什么要走向森林,村庄里的动物们又为何销声匿迹?山鬼尼希因何在夜里徘徊在森林边缘?每个人的命运,看似都是一个偶然的、没有预先安排的决定,但其实都有迹可循。
尼米在山洞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为了躲避人们的嘲笑,动物们成群走向森林深处,是因为村民们对生命的集体无意识的冷漠让它们伤心至极,山鬼尼希呢?既有对这个嘲笑他、伤害他、孤立他的现实世界的失望,又有爱而不得的无奈和绝望。你很容易在这些角色身上找到现实中各种人和事的影子。
事实的确如此。从婴儿到孩童到少年、再到成人,从开怀大笑到麻木不仁,再到隐忍抑郁,从希望,到渴望,再到失望和绝望。有多少人最终选择了在现实中遁形?抑或远离尘嚣,走向自己的“瓦尔登湖”?
《忽至森林深处》这本书,似乎就是在再一次向我们揭露这个事实。村庄、城市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村庄和森林交界处是主流世界的边缘,而森林深处才是真正的隐匿之处。
当我们有意识的走向森林,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在我们所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已无处安放?只能在隐秘之境才能找到一个寂静的归处。
令人心怀期望的是,在无人知晓的夜里,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仍在森林边缘寻找希望的影子;令人心怀期望的是,至少还有“玛雅”和“马提”,他们肩负着这个社会的良知,不惧艰辛和恐惧,去寻找过那些失落的灵魂,并试图找回他们。
我不禁想起了一部电影,《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