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留不下的故乡》 :我想看他的全部作品

一切都被淹没了,

只有半座教堂钟楼孤零零地露出水面。

水面之下,

是曾经的故乡……

读《留不下的故乡》
文/laetitia

来源/森林21天共读群

编辑/王靖媛

书的封面,是平静的水与寂寞的天。意外的是,水面上浮着一座钟楼,效果非常PS。

“你对我一无所知。” —— 书是用这样一句话开始的。越读越发现的确如此: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书里的库龙是哪里,我不知道1923年至1946年的二十年里,还曾有过一个先被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禁止说德语,后又被纳粹来报复,最终,被“结束”那场战争的美国人用水坝淹了的地方。

直到最后一页,才知道封面就是实物图。每年夏季,“大广场上游客从大巴车上下来”“码头的位置是最适合与背后的钟楼拍合照的地点”“准备自拍的人总是在那里排成很长的队” —— 不知道书里的“我”是否还活着,不知道她的女儿是否能找回原来的家,不知道她们怎么看百年以后成了网红打卡胜地,那曾经的屈辱……

意大利作家马可·巴尔扎诺,在《留不下的故乡》里,讲的是一段历史。二战的。库龙,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交界处的一座山里的小村子。生活在里面的孩子,是“跟山一起长大的”,有了山的庇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们,然而,他们都太天真了,以为“这场战争和1915年的那场是一样的,意大利人和奥地利人在喀斯特高原厮杀,但在库龙,我们依然可以割晒干草”,有牛奶有黄油,“我们依然可以宰猪”,有香肠。没有人能想到,会被征兵,会到前线,会亲眼见到“德国人比意大利人还要丧心病狂”,最后每个人都拿起枪杀人保命。—— 作者说,故事是虚构的。可历史呢?

第一次读到这样的style的文字,内容有多么的让我毛骨悚然,那它的笔调就有多么的柔和。非常不像出自一位男性作家。那是一封长长、长长的信,写给女儿的,只有母亲会写的那种。写给水下的过去,那些眼睛无法告诉我们的事情。我有多么不情愿把印象里的阿尔卑斯山径里的美景想成曾经的战场,不过我再也不“只会目瞪口呆地看着浮在水面上的钟楼,只会被吸引想要瞥一眼如镜面的湖下那个世界的全貌,然后,和所有人一样,离开。”

谢谢作者。

我想看马可·巴尔扎诺的全部作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留不下的故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