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读后感 :重读,依然热泪盈眶。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重读,依然热泪盈眶。
文/王根云

编辑/Susan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共有七十三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写失落,写缠绵不舍。这是一本生死笔记。

“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两个人一起走,一半心在同行者身上,又怎能专心去看风景。

对于摄影的感悟:″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是啊,我们的旅游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往往试图通过相机来留住记忆,却不懂用心。

母亲:“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她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儿子:″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这就是母亲与儿子的差别,老人与子女的差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很让人伤感,人生就是渐行渐远的目送?应该背会这段话,常常进行体悟,珍惜拥有。

“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运送饲料的廉价的小货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这是父亲的惭愧,又何尝不是父亲的骄傲。

《雨儿》篇:母亲已再也认不得她的雨儿了,但她还记得心中的那个她一手带大的雨儿。

《十七岁》篇:儿子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孩子在一天天长,我们为人父母者却仍然把孩子当做孩子,而且是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

“手指″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华飞一直批评妈妈的小孩样。从华飞的口中可以看出,欧洲人也不喜欢“手指″这个动作。华飞厌嫌妈妈的”无知”,而妈妈又”指指点点″,这不正是母子情深吗。

“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不会持久的。″——现实,深刻。在这个非常现实的物质时代,还有真正的爱情吗?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在更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寂寞吗?”——真正的寂寞源自灵魂深处,而不在于人数的多与少。繁华落尽,一个人去收拾残红。

《(不)相信》篇:据说,台湾人更看重的是《目送》中的《目送》篇,而大陆人却更看这篇《(不)相信》,为什么?非常认同龙应台关于对”爱国″关于”文明与野蛮″的诸多观点。

《1964》篇:十二岁的人生也许并没有多少差异,可四十年后呢?谁都无法料知多少年后人生的落脚点。人生无常。

《明白》篇:五十岁的我们如何面对父母?因曾有过恐怖,所以恐怖。因曾没有钱,所以总惦记着钱。人生就是一个回归的过程。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兄弟,一棵树上的枝叶,毕竟同根。突然想到了曹植的那首《七步诗》。

《如果》篇:怀念父亲。人都是要老的,我们老了会是个什么样子,会碰到什么样的人,会遭逢什么样的情形呢?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这是对我们孤独灵魂的安慰。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怜天下父母心。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生命无常,谁都无法料知他人及自己的寿命。不过,这也正是生命的乐趣和神奇所在。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总的来说就是,自己感觉好。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是的,人生就是不断目送,不断旅程。

《目送》,重读书目。这次重读,前半部分读得相对仔细,感觉人情部分写得特别动人,常常让我热泪盈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