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作者丨余华

文丨薏子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自序的结语,让我在阅读前感慨,是啊,活着,一切都该是简简单单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吃饭而吃饭,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做爱而做爱……

但《活着》不是讲简单生活道理的鸡汤文,它是一位老人对自己人生毫无保留的自述,由一位采集民间歌谣的青年倾听着。青年遇到老人时,老人赶着和他一样叫福贵的老牛,念叨着几个并不在身旁的牛的名字,以此来督促牛耕田。那个下午,老人断断续续农作,歇息时讲述了多久,青年就在田埂旁坐了多久。故事讲完时,老人再一次起身叫来老牛下田,一边农作,一边念着那几头牛的名字和耕田进度。这一头一尾的画面,本身并无多大差别,但结局时再看,心中不免多了无限感慨、许多柔情,毕竟,那些名字,并不是他老糊涂了随意取的,那都是老人一个一个亲自送走、埋葬的亲人的名字啊(尽管作者大大让家人一个个领便当,到最后我都愤恨地想寄刀片了,咳咳,语气突然出戏)!

文字给人的画面感很强,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脑内放映一部带一些灰白的电影,电影的时代背景是中国上一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阅读后半段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倒水回来后,看到书背面的美评的赞誉,很是出戏了一会,外国读者能联想到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真实光景吗,译文又是如何转达有中国特色的嫁娶等风俗、土地改革和红卫兵等事件的。然而无论我如何惊讶,余华的这部作品,确实已带来了无差别的震撼,文学,是无国界的,中国作家的经典,也能很好的走出去,第一次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总之,这是一部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也适合一口气读完(不紧不慢大约三小时),读完后能引人回味和思考的好作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活着》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