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惊弦集》 黄裳 著 :细述伤痕不喊疼

细述伤痕不喊疼

——读《惊弦集》 黄裳 著

文/劳尔的有书共鸣

我的群友诗人哥,是位可爱的朋友。他知道我网上分销零售图书,去年的某一天,突然找我说,史杰鹏的新书《户口本》要上市了,到时希望我能卖。

我并不知道史杰鹏是谁,像我这样的小贩子,卖或不卖根本就不影响别人的销量,何况卖谁的书,也是供货商说了算的。我觉得,诗人嘛,多少要比我们可爱那么一点才好,太世俗哪里还有诗意。

得知他是梁惠王史杰鹏的忠实粉丝,我答应说,将来他的新书出版,至少我自己买一本,好吧。我果然没食言,京东买了《户口本》,但除了网上阅读一些梁惠王的文字,《户口本》一直没拆封。

这两天看到诗人哥又在群里推销他的偶像,我想着反正也要写书评,不如看《户口本》哩,看看究竟有啥能耐,让我们诗人哥入迷。

然而在翻箱找书的时候,黄裳的《惊弦集》突然抢了镜头。我印象中的黄裳是藏书家,戏剧爱好者,这本书初版于2004年,丛书总价是67,本册售16元,这是13年前没打折的书价,我购于今年,忘记了价钱。理论上来说,旧版书的折扣会高,但也有例外,几毛钱的书也可能卖到几百块,那是藏书家的事情了。

这又是一本打开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

《掌上的烟云》翻过,方知书生当年是交通大学机电系结业生,抗战之后第一届全国高考,作者的父亲主张他报考有名的交通大学,好完成父亲的实业救国宿愿。而作者能被录取,却又因为交大主持人唐蔚芝老先生特别重视国文考分。书中写到唐老先生已是高龄,且双目失明,仍主讲一门国学课,每次由儿子搀扶上台,声如洪钟讲授。读到此,敬意顿生。

作者在校的生活并不开心,和舍友也相处不太好,随身衣物莫名丢失。后来一纸征调令,使作者一年间走遍西南几座名城,方发觉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并因此走上了令他又悲又喜的写作之路。

1950年4月4日,一篇《杂文复兴》惹下大祸。56年再因文字惹祸,被下放被关,家藏万卷书被抄走。和某名人~作者书中没署名是谁,同居一室坐牢半年除了互相笑笑,竟然没说过半句话。

日记被抄走,被肆意翻看还被用红笔各种批注,作者日记说下关的天气可爱,被批注为污蔑下关只有天气是可爱的。作者买了刘鸿生工厂的毯子,得知他逝世,日记里记了一下,又被批是对资本家怀念,十足走狗。提到四川图书馆古书部的房子是严谷声地主捐的,蓝笔批注~为地主阶级歌功颂德。

作者的海量藏书,抄家时劳累二十几个帮手加大卡车,忙活了一整天。作者平反后,求爷爷告奶奶,很多被返还,有的藏于图书馆,有的不知所踪,没能返还的,每本3毛补助。整个过程还出动老熟人游说,让作者出售或捐赠。有文化的圈子也不过如此。

作者是书迷当然不肯割爱了,但那么个宝贵的几十年,作者没有用自己的手割破自己的喉管,全靠看透看淡,人生如戏,该演时就卖力演。

同是家有海量藏书的郑逸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被抄走数车书,返还一车的概率,多是靠自己想得开放得下,才活过来。

行文至此,想起微博某位熟人,曾经口说无凭的发布微博说,那个时代的受害者都得到了平反都得到了补偿,不应还继续哭闹云云。。当时我就就愕然了。

九泉之下的冤魂怎么个补偿?所谓哭闹,无非也是提个醒但愿别再重演,毕竟各方当事人多已作古,岁月又能放过谁?然而我还乐观,不可能重演,现在是网络时代嘛,这会隐约觉得网可撒可收,并没有遇上最好的时代。

该书收录了作者不少50年代的文章,一点也没有过时,看来是我的井底之蛙。六十年代就没啥文章了,那会儿作者被关在小房子里,连本新华字典都没有。

对比2017,或者我读书太少,我不知道哪位杂文写得好,可能也是我没机会阅读吧,听说2017的关键词是删。

如果两岸三地能有机会同台大辩论,我觉得我们会输。不但最新的看不到,连几十年前的都没机会看,凭啥和别人辩论?

看得出,作者是厚道人,对于给自己带来不幸的熟人或非熟人,下笔留情,但又不和稀泥,学者的尊严于诙谐的笔调下若隐若现。

写五十多岁的郭沫若演讲完毕,从台上一跃而下,坐到作者旁边带客空位上,因郭老重听,现场不便大声说话,作者趁机用纸笔请郭老做了个访问。

作者还有收集作家手迹的爱好,也收集了很多,然而,很多又遗失于那个荒唐的年代。不知当年作者被批注过的日记,有没有出版影印本?

我不觉得读书多久就是好事,读书只是爱好之一,读书多做坏事多也能成立的,特别是当读书的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

曾经觉得自己有点贪心,买书的速度太快,读书的进度赶不上就是浪费。但眼前突然又觉得有先见之明,网上没啥看,就看书呗,人总要有点适应环境的能力。

那个荒唐年代,晒个吃饭或者晒一次旅游都可能致命,如今大多数人既能读书也有能力出游,应该不至于用自己的笔墨和坏心,乱杀无辜。

三观不同各走各路,再怎么不济,希望爱书的人能在一起混。

穿越过去展望未来,这是本好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惊弦集》 黄裳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