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钵扎——完美的呼唤

钵扎——完美的呼唤

——读《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文/ 馨Rain

题 记

人可以有两种意愿:内心意愿和口头意愿。内心意愿是根本,运气是内心意愿和口头意愿之间的桥梁,人能够对一个事物产生意愿,却可能用语言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他的运气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我读帕慕克第一部作品。本书写的是土耳其的最大商业港口城市—伊斯坦布尔,从文中知道了它是怎样从五十年前的只有三百万人口生活圈的一夜屋,发展到今天拥有一千五百万人口生活圈的商业港口大城市。

主人公麦夫鲁特在他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十二岁时他随父亲辗转来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尔打拼,他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

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街上卖钵扎。少年旧麦夫鲁特虽然贫困、幼稚、冲动、叛逆还逃课,但他懂得钵扎小贩的真爱。他每晚沿街叫卖钵扎,还做过各种小生意:卖酸奶、冰激凌、卖鹰嘴豆鸡肉饭。他渴望致富,但好运气并没有眷顾他,而他的亲戚们却在伊斯坦布尔这片土地上暴富并定居。

麦夫鲁特去当兵了,当他回来时,父亲已经过世。他花了三年时间给一位仅在堂兄考尔库特婚礼上见过一面的大眼睛女孩写情书,最后却因为他的好友苏莱曼从中作梗,阴差阳错的与女孩的姐姐拉伊哈私奔了。

善良的麦夫鲁特并没有冷落拉伊哈,而是与她幸福的生活着,他们育有两女,他非常珍惜家庭和孩子,可天不随人愿,才三十多可怜的拉伊哈在家中用土方法堕胎时大出血而死。麦夫鲁特悲痛欲绝,他深爱着拉伊哈,就像文中听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拉伊哈。”

麦夫鲁特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四十三年,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他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变成五十五岁的老人,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他所经过的大半生涯,他一直遵从着脑袋里怪东西的指引,身处在叫卖钵扎的街道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钵扎”不仅贯穿着麦夫鲁特的一生,它还是土耳其地区的一种传统饮料。他的呼卖声里充满了呼愁,是那么独特,那么有吸引力,让人为之着迷。正如麦夫鲁特所说:“钵扎就是靠小贩声音里的情感才能卖出去的。”

麦夫鲁特诚实、善良、知足、勤劳,这也是他一生感到幸福的原因。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人可以有两种意愿:内心意愿和口头意愿。内心意愿是根本,运气是内心意愿和口头意愿之间的桥梁,人能够对一个事物产生意愿,却可能用语言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他的运气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

多少年过去了,麦夫鲁特的人生几度起起落落,屡次失业,唯一让他放不下的就是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肩头的重担不仅仅是几十个钵扎,而是整个伊斯坦布尔。这副担子压弯了几代人的腰,现在落在了他的肩上,无论他走到哪儿,心里装的都是伊斯坦布尔。

小贩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快乐和痛苦都很细微,他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更不能左右时代的变迁,只有心中的爱支撑着他们走在这茫茫人海中。

麦夫鲁特就这样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他一边卖着钵扎,一边思念着拉伊哈,脑袋里想着让人无法理解的怪想法,他要这样一直坚持把钵扎卖下去。就像文中所说:“他是个怪人,但有颗金子般的心。”让我们都像麦夫鲁特一样,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珍惜、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本非常好的书,必须重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