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是什么?
——读《朝圣》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文/bird
题 记
有缘读进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
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行。
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他自谦地表示:“虽然追求玩乐不应该是前往朝圣的唯一理由,但它毕竟是个很有效的‘胡萝卜’,可以诱使像我这种物质主义的佛教徒,至少做了某种形式的修行。”
那么“圣地”是什么?
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该地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
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根钉子或某块木头,它们因此成为‘神圣’之物。
从佛教的观点,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刻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的贪婪与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
因此,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升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中,数学家石神说:做数学,哪里都可以。)
然而,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是,不论听过多少遍这种说法,我们‘聪明’、悲观且多疑的心根本就不相信。
在这些圣地重温历史,大多的故事都温馨感人而且栩栩如生,教徒们借此鼓舞自己、也相互激励。
而一般对‘圣地’的观点,都认为他们应该是高贵的、华丽而且几乎是完全静态的。
然而,像菩提伽耶或瓦拉纳西等地,完全是一片混乱,却仍然被尊崇为真正神圣的地方。
我们绝对不该忘记,释迦牟尼佛选择降生在古印度,而且未来还有九百九十八尊佛将于该处出世,这就是多数人认为这些地方远比洁净的瑞士更为神圣的主要原因。
作为朝圣者,非常关键的功课自然就是“祈愿”。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智慧因而无法了解空性、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方向、质量和数量的人,发愿是为我们所设计的修持法门。
雏鸟飞不高,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小,力气与敏感度都不够的原因。
同样的,如果没有便知的能力,我们难以对他人产生帮助。因此,目前你只要考虑你自己的佛法修持与证悟,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祈愿你能利益他人。这就是相对菩提心的修持。
祈愿能认真彻底地修持佛法,祈愿你不要总是想要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开始修持。一有时间,你就找个安静的地方修持。
祈愿你能体验悲伤。
祈愿你不论多么无知,总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祈愿当你追求无意义的欲望时,你欲望的目标能引导你去利益众生。
当你发脾气时,愿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能获得一些领悟。
当你感到沮丧时,愿那沮丧成为你了悟真谛之因。
而最重要的是,一直祈愿去‘祈愿’。”
无论是否信佛,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文字,总让我们慢慢淡定自在,进而心平气和地去思考认知因缘和合,走出生命困局,获得某种层次的解脱。
借用今儿的小抄内容:有缘读进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