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读《天鹅绒监狱》 米克罗什·哈拉兹蒂 著
文/Bird
题 记
事实就是这样:碰不得的禁忌,不宜居的生活,不可说的言论,无形的条条框框,永久流产的不被接受的思想,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的作品在审美意义上贫瘠乏味。艺术大厦就从这些国家设置的栅栏里拔地而起。我们巧妙地在艺术宅邸里改组家具。我们学习在规训中生活,那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一部分,不久我们将变得渴望它,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创作。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天鹅绒监狱》
(电影《归途》剧照)
作者哈拉兹蒂是一个天生的异见者。20世纪70年代初,当哈拉兹蒂还是个大学生时,就因为思想自由而被大学开除,去工厂劳动了一年。这段经历使他写出《一个工人国家的工人》一书,并以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出版。为此他遭到逮捕和审判,被禁止发表任何文字。此事曾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新闻,哈拉兹蒂也因此被视作知识分子道德勇气的代表。
哈拉兹蒂在《天鹅绒监狱》中想要阐明的是,“国家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他采用一种反讽的调子,从一位“御用作家的良心”角度,阐释他所说的“审查的美学”。
(电影《契卡》剧照)
几乎所有东欧作家都描写过审查制度。
波兰诗人斯坦尼斯罗、巴兰查克曾描述70年代当局的一份秘密审查手册,文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各种消息禁令,其目的是不让公众知道各方面的真相,以控制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想,防止公众对政府产生不满,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定。
早在17世纪,弥尔顿就在他的名文《论出版自由》中指出,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来对善恶做出选择,如果人民选择善,却被阻止知道恶,这样的选择是没有意义的。
幸亏我们的世界除了新闻联播,还有315晚会。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个世界的问题是多么复杂和荒诞,恶俗粗鄙却真实。
这是一篇高墙内的作家自白,一篇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的小书。
米克罗什·哈拉兹蒂说:“我想描述的不是我们文化的皮肉,而是皮肉下面的骨架。吸引我的不只是制约艺术家的种种规定,我更关心的是那将艺术家的想象力向下拽拉、使其不断沉沦的地心引力。”
(电影《契卡》剧照)
许知远在采访贾樟柯时说:“我对技术或商业力量的异军突起抱有谨慎的态度,这种技术革命性的东西,说实话,它会说另一次巨大的幻觉。你相信过人文主义的那种精神吗?人的独特神秘,不可战胜性。”
“相信过。”贾樟柯平静地回答。
许知远仍抱有期待的说:“我觉得我还是挺相信这个东西的。”
虽然这个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天鹅绒监狱,但也许正因为有审查的镣铐,才更激发了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反弹力量。他们发出璀璨的恒久的光芒。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