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推销仁政思想。 其中以孟子见梁惠王最为出名。在中学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当初学的懵懵懂懂,不知道他们俩在讨论什么?
现在知道,他们讨论的是一个普适问题。仁义和利益谁先谁后?到底是仁义优先,还是利益优先?用今天的话,效率和公平谁先谁后?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孟子坚定地认为仁义优先,利益是仁义的刻度。只要你坚持仁政,未来一定会很强大。在当初的背景下面,这个观点显得很迂腐。
魏国接二连三吃败仗,先是败给齐国,再是败给秦国。对于魏惠王(梁惠王就是魏惠王)来说,当务之急是,及时止损,快速获取国家利益,而不是追求仁义。魏惠王不是完全否定仁义,而是仁义治国,虽然是正道,但是见效慢。病人可能熬不到见效的那一天就死掉了。
当我们复盘历史的时候,会认为孟子很迂腐。其实不然,如果系统性地学习孟子的思想,你会发现他比司马光更灵活。
司马光认为真仁真义很重要,这是区别小人跟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小人治迹,君子治心。意思就是,小人在表面上做文章,而君子在内心深处下功夫。诚心正意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那就是小人,知行合一才是君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长辈,他的答案是这样的:员工是否发自肺腑地认可并不重要,关键是利用舆论影响员工。
他的观点跟孟子的很相似,孟子灵活地认为,假仁假义也可以达到真仁真义的效果。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假不是虚假而是假借的意思。虽然我不是诚心正意,我只是打着仁义的幌子谋个人私利,也没有问题。只要你一直拿在手里,那么假仁假义就变成了真仁真义。
举几个例子辅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孟子会认为假仁假义也可以达到真仁真义的效果?
太阳王路易十四,一辈子都在演戏。从起床仪式到就寝仪式,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行为艺术表演家。他用一生的时间来打造一个完美的君主人设。很难说这是路易十四真仁真义,如果你读过法国那段历史,大概率你会说路易十四假仁假义。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用他的个人魅力打开了美国市场。对于美国人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人,除了他的黄皮肤黑头发。盛田昭夫无论是做事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他都是彻头彻尾的西方人。但是盛田昭夫的儿子说,我爸爸在西方观众面前展示的精英形象,精心包装的西方人设,统统都是伪装,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日本家长。
这俩个例子似乎证明,孟子说的是对的。司马光反而有点迂腐。司马光做为一个高级政治家,显然不会迂腐。他坚持诚心正意很重要,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国家要想长久治安,就不能鸡贼嘴脸,不能假仁假义,应该固本培元,不能急功近利。这才是人间正道。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会抛弃固本培元的策略,选择假仁假义快速谋求利益的方式。
就连唐太宗,朱熹都认为他是打着仁义的幌子谋取私利。原话是这么说的,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司马光固本培元的思路占据了上风。传统文化为什么推崇愚公移山?如果你没有读懂固本培元的精髓,你会认为愚公是蠢货,这不是反智主义吗?其实传统文化里面有俩种反智主义,一个是庄子式的真的发智主义,一个是司马光的假的反智主义。
把问题放在更长的历史周期里面,小聪明当然没有意义,急功近利的小聪明注定会被覆盖,人间正道是沧桑,固本培元就是沧桑。司马光就自嘲是蠢货。
可以用一个例子,形象地解释背后司马光是如何考虑问题的?就好比树木,一年的树木当柴烧,三年的树木做木桶,五年的树木做柱子,十年的树木才能做栋梁。
这个思路稍微延申一下,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双减政策这么严厉?对于国家来说,需要的是十年之后的栋梁之才,不是拔苗助长的木桶。这个共识达成了,那么眼前急功近利地补课就显得很没有意义。
这才会提出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思想,这个思想的背后就是司马光的价值主观,坚持固本培元,反对急功近利。
回到我们的标题,仁义和利益谁先谁后?翻译过来就是公平和效率谁先谁后?
不同阶段,不同的追求,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国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后富,现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大家共同富裕。
在仁义优先的阶段,对于孟子来说是否假仁假义也可以接受,司马光却坚持真仁真义才是人间正道。就好比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公平对于孟子来说没那么重要,假公平,给你公平的感觉也可以接受,而司马光却认为,一定要真正的公平,不是公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