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风月各有主,谁得闲情谁得福

安排我武夷寻茶行程的陈先生,呆了两天就带着助理开着房车回去了。武夷山是福地,可世人忙碌。过往办事穿梭于好山好茶之间,人却不得空喝杯茶,真是罪过。我不禁长叹:山川风月各有主,谁得闲情谁得福。我是千里之外的人,如今住下享喝茶玩乐的福,是造化偏爱。大家笑笑,眼里艳羡,也接受现实。

陈先生走时,拜托茶人兰姐带我。兰姐尽职尽责,吃喝玩乐她亲自带,寻茶问茶请姐夫讲。愉快的几天相处,数月之后回忆,温情满满,都是缘。

武夷山市的附近走走,茶山上走走,茶农家走走,还要去哪里?我订的回程票,因郑州大雨,高铁停运,换了机票已是两天以后。兰姐说:着什么急,这是老天爷留你,还有好玩的地方你没去呢。比如:下梅古镇。

梅溪流过下梅村。兰姐开车一路讲解,她说话软软糯糯,听着就舒服。正午时分,天蓝得透亮,行了数十里,村庄隐约,道路施工处,尘土飞扬,兰姐说:好久不来,数十年前,我们还来走亲戚,青山绿水。我听她讲多年前的快乐,却不打听今日去的地方。我越来越懒散,对于一处陌生的情景,要么就莽撞地去,一花一树的体验;要么就弄得明明白白,一桩一件的去对应。今日心情,属于前者。

兰姐说:“陈先生交代,只要有文化的地方,你都带老师去看看。下梅村,属于文化很多的那种。”我笑着分辨:文化太多了,我也看不懂,陈先生抬举我了。说笑归说笑,兰姐还是为我请了一名导游。这导游,是村里的年轻媳妇客串。我被袅娜的小媳妇领着,从下梅村的广场上刻有“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石碑处开始游览。小媳妇的普通话不错,我还是要求她讲解用方言,虽然她十句里有八句我听不懂,可别有风味。配着木廊桥,青石板,灼灼骄阳,碧绿水草,我像穿越在武陵人的桃花源。

小媳妇讲廊桥的由来,说脚下的溪水叫梅溪,从白水顺流而下,我想当然的推断:白水是北宋慢词第一人柳永的家乡,那梅溪流下来就自带三分文化。村子处于梅溪下游,取名下梅村,诗意盎然。小媳妇肯定我说得没错。宋代将流 经下梅村的溪段,开凿为人工运河,史称当溪。当溪把下梅村分出南北,为了船只,竹筏货运方便,商贾集资,在顺治年间把河道加深数丈,修筑八个码头,招得两岸店铺鳞次栉比,茶商贸易蒸蒸日上。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发达才能把茶叶换成银子。于是,下梅村,成了武夷山的茶市,我眼前的这条溪水,就是晋商的财路。人说水主财运,我看着脚下清澈的一渠水,也神清气爽。

小媳妇带我们参观村里保留完好的明清时的院落,几出几进,常遇到桥边闲坐的村人热情打招呼,小媳妇导游与她们搭话,真是沉浸日常的导游。突然,闲坐的一堆人里走出一位中年汉子,他向兰姐说:“这不是我家侄儿媳妇么?”兰姐定睛一看,果不其然。兰姐不好意思地说:“姨父好,多年没来看望你们了,身体还好吧。”我吓了一跳。这里有亲戚,真有趣。兰姐来时路上就说,多年前常来下梅村走动,原来是有亲戚。姨夫和周围相邻打招呼说:“我家亲戚来了,回家安排饭去。”说罢,他热情的要带我们回家。兰姐拗不过,只好答应等会去家里吃晚饭。村里有了亲戚,小媳妇导游讲得更热情了。

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让人开眼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留如此完好,石墙,木楼,挑梁,吊顶,栏杆,砖雕,样样精致。厢房,书阁,经堂,天井,花园,闺房,处处讲究 。我见过很多南方人家的祠堂,无不是渊源深厚,匠心古朴,布局灵通,风格典雅。今日看此处,细节更是用心,楹联文辞雅致,雕刻手法精妙。自古人说南方才子,北方的将。才子传文,注重精神留史。留至今日的府邸家祠,是祖宗心血,无论篆刻“木本”还是“水源”,都是对后辈儿孙的深切寄语。我站在邹氏家祠的门槛上,门楣的上方雕花石柱是“门当”,一对抱鼓石是“户对”,我和小媳妇导游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比很多游人融洽。

仗着兰姐在村里有亲戚,我特意在村里几处民宿店中停歇,看看竹编工艺,瞧瞧茶室布局,再问些老屋子居民的起居日常,时间很快溜走,小媳妇的导游工作要结束了。我们送小媳妇回去,直奔姨夫家吃晚饭。

兰姐带我穿了几条巷子,逐渐人稀少,四处安静。我问她还记得路?她笑说:“也许不记得,也许还记得。”我索性当做深度游,走哪里算哪里。一巷又一巷,柳暗花明处,一家木门打开了。姨夫,姨母,几位姐姐姐夫出来一一见过,兰姐熟门熟路泡茶,姨夫说着今年的茶事,好多年过去,房子翻修一遍处处新;好多年过去,亲戚依旧熟络热情。不一会,开饭了。有从饭店提回来的香水鱼,有自己家里的炒红菇,鸭肉,腊肉,炒鳝鱼,喝自家酿的酒,丰盛如过年。姨母劝大家多吃,我也不算客人,滑溜鲜嫩的红菇吃得酣畅淋漓,啃鸭脚时,表姐说:你俩要吃饱饱的,我带你们去村东头的荷塘散步。我们吃得更卖力。

下梅村的荷塘属于造景,可暗合了古村落的气息,恬静清幽,灵秀活泼。夕阳的余晖下,几只红色蜻蜓飞过,我突然想起电视剧《范仲淹》。原来,我早就见过它,电视的取景就是我今日来的下梅村。不曾想随心一游的周边,竟然是由柳永起的头,范文正公收的尾。下梅村,别人是来观建筑参悟文化,我倒直截了当,走进院落上了餐桌,把淳朴民风一一体验,直呼:谢老天厚待!

临走,我采了一株小莲蓬,依我以前的优柔性子,会念: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可今日吃饱心情大好,脱口而出就是:天涯处处是芳泽。我留一枝莲蓬是想做见证,免得等会出了这桃花源,再寻不复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山川风月各有主,谁得闲情谁得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