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

过去,一进腊月门,就有年味了。人们纷纷赶集上店,置办年货,俗称赶花花集。赶集最不能缺少的一样东西,就是买肉。

那时集上很少有卖猪肉的,我们这些非农业户口的人要到公家的饮食公司去买,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肉票,平时舍不得吃,都攒到过年买了。饮食公司负责卖肉的是个胖子,个高,一口黄牙,爱训人,如果不高兴了,骂上几句,把刀往肉案子上一剁,闷头抽烟,不搭理人。买肉的排了长长的一溜队伍,大气不敢出,都讨好地挤出笑脸,无声无息地看着这个胖子。人们得奉承他,巴结他,小心翼翼地看他的脸色。胖子在我当时的心目中高大无比,比大人们所说的那些革委会主任、造反派司令牛气多了,还一度萌生过长大后要成为胖子这样的人的崇高理想,能顿顿吃大肥肉。

那个时候买肉的习惯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注重健康,都愿意吃瘦肉。那时所谓的好肉,就是肥肉多瘦肉少的那种肉,厚厚的一长条肥肉上,只有矮矮的一溜瘦肉,最好的最值得人赞美的肉,是那种肥膘有“一搾厚”的肉。40多年前,大伙儿肚子里油水少,吃肉都盼着吃肥的,越肥越好,好多人家都拿肥肉练油,冷却后的猪油在瓦罐里白玉凝脂一般,散发出晶莹的光泽,诱惑着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垂涎欲滴。我们常常忍不住用指甲盖挖一小块,嘴里含着手指久久不肯拔出来。这一小罐猪油是一家人一年的荤腥,练油的油脂喇是包包子,包饺子,烙油饼最好的馅料。

大伙都愿意买肥肉,可猪身上的肥肉有限。那年月,人都吃不饱,很少有大肥猪。那时候的胖子就越发地精气神十足,肉就那么多肉,卖给你瘦的还是卖给你肥的,全凭他的那把刀。所以如果谁和他沾亲带顾,那人会觉得风光无限,走路都挺胸叠肚趾高气扬的。

生肉切的时候剩下好多边边角角,肉头,骨头,肉皮什么的。这些东西便宜处理,如果你认识胖子,他能匀出点来卖给你,在那些边角料里兴许会带着里脊之类的好肉。

时过境迁,随着生活的富裕,猪肉就不稀罕了,鸡鸭鱼肉顿顿吃,天天跟过年似的。现在好多人抱怨猪肉吃着没以前香了。有人说是养猪的方式不对,四个月就出栏宰杀了,肉不紧实了。也有人说那个时候一年才吃一两回肉,那可不觉得香吗?现在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都有,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顿顿吃,吃到最后也不觉得香了。吃来吃去还是那年月讨厌的窝头饼子菜其溜好吃。

曾经在一个饭局上,我碰到了胖子。饮食公司早已经改制了,他也下岗多年,好在也到了退休年龄,不用和年轻人一样自谋出路四处打拼了。胖子对着满桌子的人点头哈腰,谁的碗里少了水,他赶忙端起茶壶轮着给在座的人们倒水,一脸谦恭讨好的样子。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的同时也翻转着每个人的人生,时间不仅仅给予人白发,还给予人地位阶层的差异。我记得那天的饭局上了一道梅菜扣肉,肉是一寸多宽的肥肉,肉皮红亮红亮的有一层包浆。大家有些兴奋,筷子拿在手里,却不敢伸出去,只是鼓励别人,来一块,美容的!但大家还是有些望而生畏。胖子伸出筷子,挑一块小而肥的送进嘴里,算是起了引领示范作用,引得一片笑声。

虽然人们都说还是吃青菜好,但真到了席面上,人们的筷子还是不自觉地伸向做法不同花样翻新的肉菜。日本东京老龄综合研究所曾做过一次调查,对象是100名百岁以上老人。通过分析他们的饮食结构得知,在每天摄取的蛋白质总量中,动物蛋白质所占比例为69.6%,从这一侧面可看出,摄取足够的肉可明显提高长寿概率。突然想起宋朝苏轼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吃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