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小麦后,老天爷,下了一场及时雨。虽说雨下的不是很大,可是,干旱的土地,在雨露的滋润下,显得松软。庄稼地里的杂草却靠着这点墒情,在和庄稼苗竞争着,疯长。
这天的早晨,天蓝的出奇,我早早的起了床,吃了早餐,戴上草帽,背上锄头,趁着早晨气温低,还捎带上一瓶饮用水,迎着东方的朝霞,享受着清晨的凉意,向我的那块玉米地走去。可以说这条通往玉米地的路,至今的我,都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回了。
今早我走在这条非常熟悉的小路上,看着东方刚刚泛起的朝霞,它就像一簇簇盛开在天边的红花。我吸收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心里也特别的兴奋和精神。
一路上,我不时地望着天空,走着走着,竟不由得:“啊”了一声,心里念叨着,好美的天呀!
路的两边,栽植着两行刺柏树,还有一年四季长青的冬青,我看到邻家的责任田里,种植的春玉米在享受着雨后的润滋,疯长着,已经齐腰深了。我一路走着,一路欣赏着地里的庄家苗子,不大一会,就来到了属于我家的玉米地。
这块玉米地,是邻家荒弃了好多年的责任田。说白了,它是我不辞辛苦耗费了二十多个工时开垦出来的,统共有五亩地。我使上了三十车牛粪,外加五袋“45” 含量的优质史丹利复合肥,精心打造种上了属于高产的“大丰30”,玉米高产良种。
从玉米出苗后的那天起,我天天往这块地里跑,天天忙碌,中耕除草,好像这块地里有干不完的活,并且是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精神,这些天,我看着自己用锄头锄过的玉米棵子,一天天的长高,我的心里才叫高兴。
自从这块玉米出苗后,我总觉得我天天来地里劳作,就是在和这些玉米棵子说话。今天,我乘着雨后的新鲜空气,一是看一看被我锄了三遍的玉米,长的如何,是否比邻居家使用除草剂的玉米棵子长得高。二是心里高兴,有一种感觉,就是来和这些玉米棵子共同呼吸雨后的新鲜空气和说话的。一路上,我满心的欢喜,只要看到了玉米棵子在疯长,我的心里才叫个舒畅!
我来到地边,站在地头上,从肩上卸下锄头,拄着锄把,眼看着绿油油玉米棵子,突然一阵凉风吹来,这些玉米棵子立刻发出哗哗的声响,听着风在高大的玉米棵子间吹过,听着哗哗声响的玉米棵子,就像是在唱歌,它给了我说不上来的圣洁和温馨感。
我这个人死板,总觉得地里老使用化肥、除草剂,土壤板结,庄稼苗没有使用农家粪、追施化肥,中耕锄草长得快。所以,我沿用的仍然是锄草。
自玉米出苗齐整的那天开始,我只要走进这块玉米地里,都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握紧锄把,弯腰、低头,开始了锄地。我手里的锄头与土地碰撞时发出了“沙沙”的声响后,被锄掉的杂草一棵棵倒下,我顺着玉米棵子一步步地往前锄着。不大一会,绿油油的玉米地就像松软的地毯似的。芒种前后的气温不断升高,尤其是早上锄地,特别的合适,杂草锄掉后容易被中午的太阳光晒死。所以此时锄地、除去的杂草就不会和庄稼苗争夺营养了,而且没有杂草的生长遮挡,玉米苗子得到充足的光照,才能促进它的生长。
我相信科学,也相信老农经验。我记得有这样一句农谚:“要想虫害少,除尽地边草。”地里的杂草少了,玉米棵子通风透气好,长得好了,病虫害自然就少了,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记得:“光锄不趟,三天就荒,多锄多趟,粮食满仓。”
锄地的好处:一是可以疏松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地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上虚下实的好土层,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能够改善土壤的养分,将一部分杂草覆盖,培养土壤肥力。三是将土壤的各项因子进行协调。所以,我在这里加一句农谚:“旱锄地保暖,多锄地不板,”“种在犁上,收在锄上。”所以,庄稼种到地里了,要想今年收成好,锄田不可少。
盛夏的天气,将近中午时分,太阳光直射,天气渐渐变热,烤人的阳光扑面而来。我浑身的汗毛孔都涨开了,汗流浃背,汗水从我的额头上流了下来,流到眼睛里,被我用毛巾擦得眼睛生疼。衣服被汗水浸湿的紧紧贴在身上,搭在脖子上的毛巾都被我擦汗擦得湿淋淋的,我拧了又拧,毛巾上拧下来的汗水滴在地上,也有存留在我手上的汗水,有时候,我用毛巾擦汗,手碰到舌尖上,咸咸的。
由于中午太阳光的直射,加上老天爷一点风都不刮,有时候我也会摘下头顶上的草帽扇上几下,可也无济于事,口干喝点水,缓缓疲劳,振作精神,继续锄田。只要到了一定的时辰,就是回家休息、吃饭的时候了,每当这时,我都是带着满身的疲劳离开玉米地的。
到了家里,老伴将早已充好的蜂蜜水端到我的面前。我拿起杯子喝上几口,爽快极了,心中顿感凉爽了许多。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描绘了那个年代,农民在午时的烈日暴晒下锄地的辛苦景象,汗水从他们的身上流下去,滴在禾苗生长灼热的土地上。由此可见,农民的辛勤、艰苦和苦难。
这首诗我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那时候,年幼只是读书,如今,品味小时候读这首诗的感觉,肯定没有如今我的农民生活感觉深刻。想想如今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我想浪费者是否能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每一颗都是农民终年辛勤劳动,不畏严寒酷暑,不畏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结果呢?如今,这个时代,改革开放,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富有了,还能没有唐代诗人李绅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之心呢?
我的家居住在山西省的最南部,七十有二,如今仍然还是一个奋斗在纯农耕生活的老农民。今天,夏收的大忙季节已经过去,正是夏季锄田的好时节,目前华北地区正处于干旱,下种的春玉米却正是中耕除草的好时节,玉米的生长、收成的好坏对锄地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小时候,听老年人说过:“种在犁上,收在锄上”,庄稼种到地里了,要想秋季有个好收成,锄地是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流传在民间的俗语还说:“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夏季不除草、中耕、松软土壤,提高土壤的空气流畅,秋季的收成不好,冬天就要饿肚皮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庄稼怕的就是苗荒和草荒了。所以中耕除草对于农作物的收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农谚说:“地锄三遍面满斗。”为此,我认为:锄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行为,更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耕锄草,松软土壤,增加土壤的养分,透风保墒;它既可以将地里的杂草剔除,没有了草荒,地里的庄稼苗就能够加快生长;再一个有利于庄稼苗的根系发展,让整个农作物获取到更多的水分,还有营养物质。
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耕地、播种、锄草、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如今的农民基本不锄地了,可是,我觉得人工锄出来的地绝对比机械化锄出来的好,因为锄地可以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不板结,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农业 的收入。
如今,农民从农耕时代的人工锄田、人工施肥,到现在的锄草机、无人机喷洒除草剂,农民确实是在尽情地享受党和国家给予的便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锄田方式的变革是国家对农民生产方式转变的最好见证。
如今的农民随着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特别是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又一红利,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的发展会更加高效,农民的日子会更加甜蜜,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民、农业、农村的前世今生,是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的脚步声,广袤的田野,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既曲折又辉煌,既有感触又有风味,它让我们既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又感受到它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老祖宗的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