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来自人性的自然流露
文/胡铁
正文共2816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有幸拜读到了一位老作家的两篇文章。这两篇短小说,没有华丽的字眼,生涩的辞藻,更没有造作激荡的煽情,都是作者通过生活中一些点滴事,来表达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描绘,简直就像是读者亲历一样,所产生的共鸣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和那种酸涩回味的读后感,即使“人生百口,口生百舌”,也是无法感叹其精妙之万一。由于感触颇深,笔者遂试着用自己浅薄的功底和思维去剖析一下该文。
其一为《补课》,叙述的是“我”在当中学教师时,为了买台当时的“珍稀品”——电脑,收费给孩子补课,而这些孩子中的一位女孩的因为家庭暂时困难无法拿出一百元的补课费,而引发“我”对女孩的特别关注,后来知道了这女孩的爷爷以前曾做过自己的老师,那时不但为“我”补习“短板”功课,还像对待自己亲儿子一样照顾他,回忆起以前让“我”感到羞愧无比,顿然间心理上产生了一块压着的大石头……
另一篇《家中有老》,更是值得反复品味!在该文中,作者通过人性的反差,来展示出长辈的大爱与晚辈自私心的天壤之别。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一个高寿、天性善良而朴实的“岳母”形象,也会看到一个表面文雅、柔弱但内心自私又有些小聪明的“我”。
在此作品中,作者讲述了自己高寿的岳母,一个耳背但头脑清晰生性开朗的老人,来“我”家里生活一段时间,作者对此的描述,用了短短几句话:“岳母从乡下来我家已半年有余,有了她,我家的生活更显得温馨甜蜜,有滋有味,真可谓:家中有老,如得一宝”,一下将整个文章的重点描写对象“岳母”那种性情开朗、笑容可掬的形象表达得活灵活现。这里,可以看到摈弃传统的人物写实手法,而用其它叙事法描述,让人耳目一新。随后,作者开始引出了故事的因由,是由“我”的一点私心引发:“岳母身体健康是我们的福气,然而她毕竟九十多岁的人了,说不定某一天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病是我半年来最害怕的最担心的。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病倒了,谁来护理?明知农村条件差,农事繁忙,这时候将一个生病的老人往乡下送(老人和乡下的儿子长住),乡下的亲戚会不会说闲话?于是,我心中就产生了在她没生病时送她回乡的念头”,这些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完整地展现出一个自私心很重,又有些小滑头的小辈来。似乎,这些心理思维,基本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具备的阴暗面。写到这里,作者继续叙述由这种思维产生的“小动作”:自己不停翻动日历,欲选个岳母生日,乡下要进行祝生的机会送老人回乡。但老人的儿子一直没来接,妻子准备留老人在自己家过生,就“急中生智”对妻子说“乡下这么多亲戚,每年她生日来看望她一次,不回去,难道都跑到城里来,你招架得住吗?”当妻子固执地要留老人时,“我”内心中就犯嘀咕了:“既然生日都不肯让她回去,明摆着,不是想长期留她在城里住吗?我不明白,我爱人为什么要把这个包袱揽在怀里,她真傻呀!……如今她老了,没啥用了,已经成为了包袱了,就赶紧甩给我们,真的想得出!(最后一句是针对乡下妻舅一家的埋怨)”——此处,作者通过一两句对话和一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的自私心完全展现开了。而且都是我们生活中很自然的细节,把此时主人公的心理勾画得淋漓尽致,甚是精彩!
接着,故事情节向利于“我”的“转机”发展,是妻子叫“我”去给妻舅打电话说要留老人在城里过生,被舅子否决了,坚持叫“我”送老人回去,此时的“我”“一口气答应了,暗暗地感到高兴”,呵呵,读到此处,不得不为作者的描写喝彩。随后就是如“我”所愿送老人回乡,一路山村景色描写不表,都描写得恰如其分,绝不造作抒情。
到了乡下老家后,故事情节开始生动起来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老人执意要把自己的床让给“我”睡。是比较奇怪,一般从传统的习惯上,没有岳母把自己床让给女婿睡的。好在“我”勉强答应了,疲倦又没等自己去多想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已经是“太阳已晒着屁股了”,这一句话说明“我”睡的很香。然后所发生的事才是最感人的一幕,作者写道:“他们已吃过早饭,岳母坐在灶前烧火给我煮荷包蛋。一见我便问:“昨晚睡得好吗?我的床热不热乎?”她手里握着两尺多长的火钳夹着谷草往灶膛里送,她那双干枯的布满青筋的手吃力地颤抖着,火光映红了慈祥的脸,她向我微笑,仿佛在为有我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婿而感到骄傲”,一位老人的善良和慈祥就这样在作者笔下描绘出来了,这时,让“我”打内心的良知里感到了莫名的不安,和前面开篇里“有了她,我家的生活更显得温馨甜蜜……”前后呼应,相得益彰,让读者加深了对老人慈爱的印象。更让“我”感觉到“面对一个勤劳、淳朴、善良、心坎溢满爱的老人,我开始发现自己的渺小及心灵深处的肮脏来”。
有了以上的伏笔,这里开始了本文最精彩的片段。““八姑爷,婆婆昨晚要你睡她床是想给你添寿,她亲口给我讲的”舅母(妻弟媳妇)翻动着大锅里的猪潲……她的一番话解开了昨晚的迷”!读到此处,不单是“我”,估计大多数读者的心都被震撼了,从这位老人家最虔诚的祝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是何等的大爱!虽然年事已高,但“头脑清醒得让人吃惊”。那么,对于女婿送自己回老家,女婿心头的这点“小算盘”会不清楚吗?而依然对小辈给予了最真的祝福……大爱可以漠视一切!读到这里,我头脑中一个画面油然而生:老人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俨然看到了老人家在灶膛火光的映照下,满面慈祥的形象!然后是作者最后的感悟的表达,让整个故事升华到一个高度,一番内心的羞愧后,最后写到“回到城里,我整天思念着岳母,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这时我才真正感到了寂寞空虚,要是家中有这位老人,那该多好啊”。
全文自这里告罄,恰到好处地落笔了,其它的留给读者去思考。笔者放下稿子,呷口茶,端坐案前凝视窗外远方,欷歔不已,故事中的一幕幕反复在头脑中回荡:作者笔下一个虽文雅柔弱,但工于心计的“我”,左看右看,仿佛都是我们自己;而那位天性善良,言语不多的岳母,恰恰就是对我们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的千千万万的父母们。作者通过前面部分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私和“小聪明”的刻画,和后面描写老人的豁达善良来做反差对照,让故事精炼深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不忍释卷。
一篇好文章,写得龙飞凤舞洋洋洒洒,读后让人击掌三叹,并不难,但要叫人拍案叫绝同时,还低头思索的,就太难得了。此篇文章的成功,不但作者笔法平易近人,让读者能窥入其中身临其境而爱不释手,而且其精髓就在于诠释出真爱与伪孝的内涵,读后让人心酸又回味的,心情忽上忽下的感觉,以前只有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藤野先生》中,能感觉到这种味道来。
实在佩服该文作者曾吉林老先生的写作构思功底!反观我自己,在写作中经常是喊了一大堆激情四溢的废话,还词不达意,空洞乏味……想到此,顿觉汗颜无比!自从逐渐拜读到几位老作家的作品以来,才觉得自己这点半灌水笔法更像一只“井蛙”,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