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读书笔记 :以松茸为研究窗口,探寻生态关系中的共生关系与交染多样性:“慢寻松茸,心之雀跃”

本书作者为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罗安清( Anna Lowenhaupt Tsing),作者在本书中,基于其在2004年至2011年之间,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和芬兰的松茸季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工作,通过追踪与松茸有关的商业贸易与生态,讲述了不稳定的生计与环境的故事。作者以松茸为研究窗口,探寻生态关系中的共生关系与交染多样性。

松茸是一种与某些树木关联的地下真菌的子实体。这种真菌从与宿主树根部的共生关系中获得碳水化合物,也对它们进行借着。松茸使宿主树木能够在腐殖质匮乏的贫瘠土壤中生存。反过来,它们也受树木滋养。这种转化性的互利共生是人类无法人工种植松茸的原因。

松茸抗拒种植园环境,它们需要同森林中充满活力的多元物种的多样性保持交染关系。

跟随松茸,我们能够找到在环境失调时共存的契机。松茸同样也揭示了全球政治经济的裂缝。

“不稳定性是易受伤害的状态。只有认识到眼前的不稳定是一种全球现象,才能理解当今世界的处境。不稳定性的生存总是一场冒险。”

野生蘑菇的商业采摘是生计不稳、安全感匮乏的真实写照。而反种植园的松茸森林,变革性的相遇创造了生命的可能性。

野生松茸采摘者在美国俄勒冈州,为日本出资的供应链寻找松茸,他们对森林的自由有着求同存异的信念,采摘者的战争拓展了他们幸存生活的意义。“白人退伍军人在这里回味创作,高棉人治愈战争之伤,苗族人回忆战斗的景象,老挝人挑战界限。这些历史潮流中的每一瞬都使得松茸采摘的实践成为自由的实践。“

松茸成为资本主义产品,成为完全被异化的产品,以攫取式打捞积累,从非资本主义价值体制中创造出资本主义价值来。

森林会因全球商品采购供应链被不断地形塑,被人类的功利主义深深地影响。

“随着日本各地的采伐,赤松林不断蔓延,松茸成为了一件珍贵的礼物,人们把它漂漂亮亮地放在一盒蕨叶中精心包装。贵族以获得它为荣。”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通过阅读本书,我陷入了关于人类学与人文主义的深思,关于森林里野松茸的自由、共生行为与人类战争、资本主义商业等行为而导致的反自由、破坏行为:“如果生存总是与他者有关,那么它也必然受制于自我和他者之间置换的不确定性。我们物种内部和跨物种的合作而改变。”

不管是因追寻美国梦而放弃过去的自我,通过改变信仰,信仰美国民主,成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的移民或难民们,还是穿梭于森林采摘松茸的各类群体,松茸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财富之所以能集中,是因为计划外的区块所产生的价值皆被资本据为己有。”

作者在本书里通过松茸的全球跨国生产链贸易关系,揭开了建立在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产消费理论,它除了体现出冷酷无情而又赤裸裸的商业利害关系给松茸、森林及采摘者造成的恶劣影响,还体现了作者冷峻客观的人类学观察视角以及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

阅读笔记

松茸是一种生长在受人类干扰的森林中的野生菌菇,它具有滋养树林的能力,能帮助险恶环境里的林木生长。

松茸森林与种植园模式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适用以讨论与规模化保持必要距离的问题。

松茸的贸易和生态都依赖于规模化和它埋下的祸根之间的相互作用。

追溯规模化和不可规模化在资本主义中的相互作用,其中,规模化的计算里包括了不可规模化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中,不稳定性是在超越人类社会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蘑菇采摘者,也是蘑菇生命表现的观察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末日松茸》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