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中看宇宙》读书笔记 :诗心和科魂"一体化"的寺田寅彦:我不想像爱猫一样爱人类

“理想艺术如果能达到南画的境界,也就具有了科学价值,同样,理论物理学如果能够做得出色,也会具备艺术之美。”

寺田寅彦(1878年~1935年)是一名日本随笔作家、物理学家、画家。

这是第一次阅读寺田寅彦的作品,感受到了他以一个物理科学家的视角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观察自然,透视人性,洞察人类与大自然生活背后的奥秘。他以理性情感书写感性的文学,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融于一体,文笔冷静、细腻,如这书的纸质丝滑细腻,富有诗情画意。

“巨大的花朵在夜里依然明亮,迎着凉风频频点头。”

“在描绘向日葵时,如果肤浅地将枯萎的花、虫蛀的叶统统去掉,就不可能画出真实的向日葵。”

阅读到他这两个句子时,我想到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与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而产生的物哀之美感受截然不同的是,寺田寅彦观察到的花态是晶莹剔透的玲珑之美,他更强调欣赏自然之美的真实感受,不管是美丑还是衰败,一切都是真实可感,包容并蓄的自然规律之美。

另外,寺田寅彦道出了川端康成所说的人类有限的审美感受之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剔除一切衰败的物质,以有限的审美过活,比如很多文学作品里也总是强调老人衰败的体味,而不是欣赏他们的衰败之美,我想,要是看过纪录片《女人》朋友,应该不难发现,衰老也是一种得体的自然之美。

寺田寅彦:我们都希望去爱人类,却被浅薄的“自我”阻挡着,无法去爱,因而痛苦不堪,只有在面对小动物的时候,才能倾注纯粹的爱,这毕竟是我们自私的一种表现吧。我不想像爱猫一样爱人类。而且,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我是比人类更高级的存在。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想要让不幸、软弱的人体会哪怕一点点做“神”的感觉,爱小动物也许是唯一的手段。

阅读这段话时,我想到了被誉为”非洲圣人”的阿尔伯特·史怀哲,他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说:“悲惨人生中的两个避难所,一是音乐,二是猫。”

我想人类喜欢饲养小动物,更多的是人类能从这些富有灵性的小动物身上,卸下庸俗,缓解精神内耗,感受慈悲与怜爱,找回敬畏生命与被需要的体面之感吧。

寺田寅彦的随笔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何为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诚如寺田寅彦所言,艺术、哲学、宗教,只有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原动力作用时,才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阅读笔记:

没有蚊子的夏天,大概就像没放芥末的鲷鱼刺身。

在我的人生中,如果有什么不花分文,不需要任何条件和理由的乐趣,这时的雨声肯定算一个。

冬天的乐趣,只有健康的有钱人才能享受,并且需要相应的文化设施。相反,夏天却是贫困的贫血症患者的乐园,是自然之子的天地。

科学就是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精心、不遗余力地积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经验,才发到到今天这个地步。正因如此,无论是台风吹,还是地震摇,科学的殿堂都岿然不动。

预防地震海啸,可以说是具体表现学校所教的“爱国”精神最浅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聪明人不会谈恋爱,因为恋爱是盲目的。但是科学家必须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恋人。大自然也只会向自己的恋人打开真心。

聪明的人,是批判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科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错觉和失策的历史,是伟大的迂愚者头脑愚笨、效率低下的工作形成的历史。

头脑聪明,而且自认为很聪明的人,也许能成为老师,但是成不了科学家。只有认识到人类脑力的局限,在大自然面前赤裸裸地呈现自己的愚蠢,放开身心,直接去倾听大自然教诲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当然,只有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成为科学家。想当科学家,还需要准确周密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当科学家,不能太聪明,也不能不聪明。

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也会阻碍科学的正常进步。这需要科学工作者具备慎重的省察力。

我认为,艺术、哲学、宗教,只有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原动力作用时,才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宗教往往能麻痹人的感觉和理性,让人陶醉,这一点跟酒精类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山茶花中看宇宙》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