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以前阅读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只浅显地知道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对背后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多少了解。

直至阅读了此书,才发现,原来这篇文章是在范仲淹因”庆历新政”的失败,被贬谪为邓州知州时,于1046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南南阳市给当时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一封回信。

滕宗谅(990年-1047年),字子京,他当时给好友范仲淹写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想与范仲淹共襄重修了岳阳楼这一盛举,同时想请他作记。

范仲淹于是借作记之机,为滕宗谅的政绩歌功颂德,并为他先前曾因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遭遇谪贬再次辩白;同时含蓄地规劝滕宗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劝慰他。

滕宗谅也因范仲淹的这篇散文《岳阳楼记》受益,获得宋仁宗好感而调任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府。

所以通过《岳阳楼记》,我们不难发现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分忧的范仲淹不仅文学成就突出,在为人处事上,还拥有中国古代士大夫里难得的正直与善良。

而通过阅读这本以人性审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小说,我们更能得以一览范仲淹所处时代的文人墨客风采,了解范仲淹波澜壮阔、有起有落,不失光彩的一生。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

范仲淹的生父名范墉,曾经是吴越国入仕为官,归宋后在成德军任节度掌书记时,原配病逝,续弦范仲淹之母谢氏。

范仲淹出生不到十五个月时,其生父遂与世长辞,家境衰落。谢氏守丧期间,贫困无依的她带着不满四岁的范仲淹,改嫁在苏州为官且同样刚丧偶的老乡朱文翰,朱文翰为范仲淹改名为朱说(yuè)。

1011年,从小勤奋好学的范仲淹在22岁时知晓自己的家世,继父非生父时,伤感不已。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他,果断地选择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当他无处落脚时,便在奉礼郎、知应天府书院事戚舜宾的书院首门外的台阶上抚琴抒怀,守了三日,终得以入戚舜宾的书院,投师戚同文门下,以“希文”为字。

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准备来年的进士科考试期间,结识了天府望族李家的李纮。李纮将他叔父李昌言家的第三个女儿三妹介绍给范仲淹,并拿出金钗给范仲淹提亲,范仲淹由此成了李家的准女婿。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与庞籍及滕宗谅同登进士第,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成了一名广德军司理参军。

范仲淹想复范姓归宗,迎娶当时已二十二岁的李三妹,不巧其继父朱文翰过世。

后来因李三妹家以一座应天府的房舍陪嫁,范仲淹便将他母亲和弟弟朱愉接到应天府一起生活,照管宁陵县的职田。

不久之后,可能是由于李纮的暗中帮助抑或是范仲淹的治狱廉平、刚正不阿,范仲淹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范仲淹36岁时成为京官,同时喜得长子范纯祐……

“万古功名有天命,浩然携手上春台。”

这部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范仲淹立体形象。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与我们现在所悉知的文学成就突出之外,他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当他苦读及第后,都一直关注着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广开言路、抑制恩荫,致力于执教兴学。
范仲淹纵然曾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他忠君爱国的政治思想与高风亮节也未曾动摇过。他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不改仁人志士节操。他是古代士大夫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完美人格的代表之一。


阅读笔记:

捍海堰溺亡事故后,范仲淹并未被追究责任,也未受惩处。

当范仲淹辞官为亡母丁忧之际,比他小两岁,处于失意中的晏殊前来拜访他,为他提供主持书院教务之职。

他能施惠于人而受到广受尊重者,上则良相,下则良医。故而暗自下了决心,今生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隐居黉堂岭石洞、追随王镐做隐士的避世做法,无法化解人生难题,只有勇敢面对,才是良策。
放弃学究科改攻进士科,
范仲淹在广德开办芦塘学堂,动员绅民子弟前去读书,他在公务之余讲课授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