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概念,自由具有自主性、选择性、自律性、超越性,其基本义是可以自我作主,凭借自己的意志而行动,并对自身的行为负责。限制指的是限定、制约。
古今中外,无论何时何地何人,“自由”都是一个魅力四射的词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四句大家都熟悉的诗,是匈牙利革命青年裴多菲作于19世纪的作品。这首诗把自由的意义和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表达得鲜明而直白。
我们中国人表达得要含蓄一些。且看两千多年前屈原先生在《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意思是:“我悲叹这压迫人的世道啊,我愿意轻轻飘举飞向远方。”“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意思是:“形体渐渐地越来越远啊,直到离开人群隐逸不见。”
对自由的渴望当然不仅仅是诗人所独有,它属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礼制的推崇者和入世的倡导者。但他老先生也多有从尘世中逃走的语言。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意思是:“这个社会如果符合大道的精神,我就出来工作了;这个社会如果不符合大道的精神,我就不工作了,隐退呀。”隐到哪里去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如果我讲的道理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飘到海外去呀。”
伟大的圣人孔夫子尚且如此,何况一般老百姓。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要飞举、逃逸,即追求自由呢?
三个原因:自然的危逼,社会的压抑,自身的局限。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但地球并非时时处处都适合于生命的存活、繁衍和发展。久晴无雨会旱,旱甚则颗粒无收;久雨无晴会涝,涝甚则无处安家;冰雪冻人,暑热蒸人,飓风卷人,雷电殛人,狼虫虎豹吞噬人,细菌病毒危害人……
社会是由等级构成的,尤其是奉儒家伦理为圭臬的中国古代社会。伦理于家,产生家长,放大于国,产生帝王。于是,有了权力的金字塔,有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种种束缚……
生命个体也是一个局限。人生不满百,匆匆一过客。你只能生活在一个极有限的时间段,不能推后,也不能提前。你说我想生活在唐朝,可以吗?不可以。你说我想活到五百年、一千年以后,可以吗?不可以。你也只能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同时既生活在这儿,又生活在那儿。你说我想既在天上赴宴,又在人间看戏,可以吗?不可以……
于是,需要冲决,需要飞举,需要逃逸,需要自由。
于是,有了龙。
龙是人对宇宙力的感悟、认知和神化,尤其是属于宇宙力组成部分的暗物质、暗物力的代表,是可知与超知、经验与超验、有限与无限、灵魂力与宇宙力之间的中介,其容合对象既有水中游的鳄、鱼、鲵,有陆上行的蛇、蜥、猪、鹿、熊、牛、马,还有出现在天上的云霞、雷电、虹霓、星宿及天地间的龙卷风等等,因而,龙便有了司水灵物、鳞虫之长、通天神兽等多重身份,有了既能在水中游,也能在陆上行,更能在天上飞的多种本领。这样的身份和本领,使龙很方便地成为古人冲决、飞举、逃逸,即追求自由的工具和手段。
屈原先生看到了这一层。他描述道:“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九歌·河伯》)意思是:“我和你一同游啊在九河之上,大风吹起啊掀波逐浪。我们乘着水车啊以荷叶遮凉,驾驭着双龙啊螭龙套在两旁。”还有一句更简捷:“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大司命》)意思是:“乘着神龙驾的车啊辚辚作响,高高飞起啊直冲到天上。”
庄周先生也看到了这一层。他在《庄子·逍遥游》中描述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在那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其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其体态柔美像娇好的处女。此人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他乘着云气,驾御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看来,屈原和庄周都意识到龙是自由的象征,龙可以反映自由意志,可以承载自由想象,可以把人的精神带到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然而,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自由与限制是对立的统一。只有相对的、有限的自由,没有绝对的、无限的自由。追求绝对的、无限的自由,是有害于社会也有害于自身的,是在任何社会都不能实现的。自由,总要受到国情民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的限制,不可能无边无沿。
笔者认为,孔子讲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是古往今来,对自由与限制最简明、最恰当的解释。“随心所欲”强调的是自由的自主性,“不逾矩”强调的是自由的自律性。龙象征的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有限制的自由。至于“不逾矩”的“矩”,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等等,总之是不同的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矩”,而且,“矩”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个人来讲,最智慧、最通透的把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即尽量做到“刚刚好”。
于是,有了一个通俗的解释:自由就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