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说过“杜利奥定律”?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杜利奥定律”,通过这一定律,表明我们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桌上放着半杯水,要求被试者说出看到半杯水的感受,一个人面对半杯水说:“我只剩下半杯水了。”另一个人则说:“我还有半杯水呢!” 这个实验更加说明了一个人的观念取决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乐观与悲观。
乐观主义者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达成的事情上,他们积极的心态所爆发出的无限能量,使他们身处逆境也能看到希望。而悲观主义者往往把视线专注在不可能达成的事情上,消极的心态使他们身处顺境看到的却是绝望。想必我们身边不乏拥有这两种心态的人,他们有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吗?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定义这两种类型的观念呢?
其实,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并没有好坏之分,这两种心态各有利弊,各有各的生存模式。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机会,则是希冀,而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困难,也代表着冒风险。
叔本华说过:“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入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悲观主义者并不都抱有回避心理,也有它的重要意义。悲观主义者们往往看到了事情最糟糕的一面,从而谨慎的做出危机判断,由于他们很少会去尝试做没把握的事情,因此规避了风险。例如,一个人怕走夜路、害怕坐飞机、害怕蜘蛛、蟑螂、老鼠、蛇等等,由于内心恐惧,他们便不会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内心对这些事物产生的恐惧情绪源自于我们基因密码,我们祖先早已将这些因子牢牢地刻写进我们的基因里,一代代传承在我们身上。即使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祖先们曾遇到过的危险,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会在紧要关头顺势触发,就如同看到一个预警信号,使我们变得小心谨慎。正是悲观主义者对这种预警信号非常敏感,他们自然避开了风险。
其实悲观主义者也不错吧?论其弊端顶多是抗风险能力低而已。但是,太悲观的人,感受快乐情绪的灵敏度会降低,积极性会变钝,长此以往他们身上散发的“负能量”很可能会传染给他们身边的人。
所以我认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基准线,我们保持乐观的同时也要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一旦心里降低了预期值,相当于有了稳固的防备,你就能更好的应对打击和挫败。千万不要盲目自信的高估自己,一定要让我们的内心强大到能接受任何预判的结果。
乐观主义,它到底有多重要呢?你看待问题的格局变了,视野更广阔了,胸怀更宽广了。有句诗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者方能常乐,与世无争才能受人尊重,以容人之心和度人之量与人相处,收获友谊。乐观的人善于往前看,向上看,生活多了期许,便不会暗自神伤。
我们的生活并不像硬币的正反面那么绝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浮生一世,让自己积极拥抱变化,不断进取,嘴角上扬,乐观向上。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多看积极的一面,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正确的引导自己,给自己适当的鼓励,笑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当未知的事情来临,别选择退缩,别去抵触和排斥,勇敢地挑战自我,突破自己的极限。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广口瓶,当你不断的扩张你的瓶颈,开口越大,你容纳的东西越多,反之瓶口越小,你的认知与局限性会受限。当你的陷入迷茫的时候,你需要有积极的暗示。
一位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一个空香水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注满清水带进教室。心理学家打开瓶盖对学生说:这是一瓶进口香水,看谁最先分辨出它的味道。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玫瑰香味,有的说是茉莉香味,有的则强调是玉兰香味……当学生被告知是清水时,不禁捧腹大笑。其实,这就是教师对学生”暗示”的结果。
暗示不以命令、劝说等形式发生作用,而是以间接、含蓄的方式产生效果。按照刺激的来源,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像前面提到的”香水事件”就是他人暗示。如果自己用某种观念来影响、改变自己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就是自我暗示。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当你深陷一片泥潭,你要想的是怎么走出去,而不是越陷越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更不能让悲观笼罩我们的思想,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面而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保持乐观旷达。
行动起来,以昂首阔步姿态,以热情洋溢的心态,走出坦坦荡荡的人生。I am on my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