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超越了时代,但又不可能超脱于时代
文化人的苦乐
首先《文化苦旅》这个题目就有点矫情,但讲的倒也是实话。古今文人,大都生活的不是很快乐,即使以乐观豁达著称的苏东坡也,有人说他之所以看起来那么乐观,也是因为内心的苦。其实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文人始终都会有一份自己与自己的拉扯,自我与社会的拉扯,这种拉扯本身就是痛苦的。所以,读书大多也不会让人更快乐,也很少会有书能让人开怀大笑, 但是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心宁,倒是真的。
文字的生命力在于真实
回到这本书上,虽然余秋雨这个人,还有他的作品都有不少争议,但我特别欣赏他的一点,就是文字的真实,可能也正是这种真实,有人会觉得他矫揉造作等等之类的。但是文人嘛,理想情怀与现实交织,有时难免是矫情的,但不是每个作家都敢把这份矫情表达在文字里的,所以这点我蛮喜欢的。
一个时代作家身上的烙印
经历过文革的文人,知晓社会荒唐的一面,并且他们大多在那段正青春年华的岁月,遭受了或多或少的打压和苦难,算得上是人生比较黑暗的一面。即使文革后功成名就,享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年轻时这段经历打下的烙印依然清晰,阅读他们的文章,总会在其中找到蛛丝马迹,体味到文章中那种作为文人面对社会乱象的无力感,并以此在行文中转化为挪谕的口吻。余秋雨先生如此,季羡林、王小波、杨绛等等文学大家,多少都有这些特点。
立身时代,超越时代
每个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全部经历和阅历的产物。我佩服他的是,他超越了时代,他的某些观点,对自我的反思等等,都是超越时代的,即使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但他又不可能完全超脱于时代,对权威权力的挪揄与抵触、乃至背后透出的一丝丝担忧,都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各领时代风骚数百年
其实,不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如此,普普通通的我们,大多都是时代的产物。去看最新几年出版的书籍特点,也能发现一丝当代的特色 。当下这代人的生活,大多没有经历过多少苦难,有限的生命体验中,也缺少宏大的历史叙事经历,唯一的特点,就是社会的变迁很快,生活的节奏在普遍加快。
由此也形成了当代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籍,一种以避世文化为主题,归隐终南山,乡下小院生活之类的。一种以个人提升为主题,时间管理、高效学习等等之类的。当然,还有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讲述如何好好生活这一类的,这些都很能反映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所处的时代
优秀作家的能力,在于他们总能捕捉所经历的时代最触动人的一面,并用清晰的笔触把它讲述出来。因此也很期待,二十年后,当今天的青年艺术家都已步入成熟的中年时期,他们会怎么回看我们正经历的这个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