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再三,始终不能下笔。一来是因为反复思考书社的定位,二来是前一期嘉宾已经从相当的高度综合阐述了读书、思考与讨论的关系与方法,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本文切入的角度。加之小舟希望主题与书社相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迫使”我放弃了之前想浅析研究方法论的主题,从而回归书社之根本——读书。
《社会契约论》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书社成立之初,我参加了几期感兴趣的话题。其中之一是大数据。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大数据那本书我并没有完全看完,就匆匆忙忙去参加讨论了。一方面,我安慰自己毕竟还是看过前几章,对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我也抱着侥幸心理,期盼着讨论在刚开始的时候,会有通读全书的人给出内容简介,这样就省掉了自己的时间。这样的态度让我在讨论中多少有些心虚。因为其间许多书友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正是从我没有看完的那几章有感而发的。虽然听也是学习,但我心里总是因为没有看完书、没有完全准备好而多少感到自责,也对参与活动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感到遗憾。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读一本书,似乎是拖了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后腿。信息爆炸迫使我们汲取讯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碎片化的信息仿佛各式零食,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食”,谁还有时间去认认真真地坐下来、正经八百地吃顿“正餐”呢?我们都希望最好能把“面包”变成“压缩饼干”,再把“压缩饼干”变成“薯片”。殊不知,压缩精简的过程,许多“养分”都流失了,其结果必然是个人知识体系的片断化。
《国富论》可算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现在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TA在风声水起之时毅然辞职,赴美留学,并被最知名的一所藤校录取。此后成为畅销书作家。TA的成功成为无数有志青年的榜样,在微博上圈粉无数。
有一天,TA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读书心得。大意是,TA从一位国内作家的书中首次读到了有关“里根经济学”的介绍,觉得甚是新奇,对其减税、减少财政、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等措施赞叹不已。偏巧我在上研究生期间上过相关的课程,知道所谓“里根经济学”背后有新自由主义的背书。而新自由主义首先产生了“撒切尔主义”,其次才是“里根经济学”。如果只提后者,对于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会造成“整个80年代经济自由放任是美国在执其牛耳” 的错误认识。而新自由主义崛起的原因又是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引发的(再往前推导,可以一直追溯到资本主义早期的理论)。
鉴于TA对国内广大青年的影响力,我在回国期间和TA见面时,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TA能从理论角度对作为表象的“经济政策”给予一定的解释和阐述,但遭到断然拒绝。我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分析,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TA本人背景是传媒,对政策学和经济学理论最多只能算是略知皮毛;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的理论阐述很枯燥,这样的文字是不能畅销的。
《论自由》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
包括我在内,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多多少少从二手资料(甚至是N手资料)里得到以往不曾看到、听到的知识和讯息。然而,像上面的故事讲到的,如果只满足于当信息的“二传手”,对“新”知识、“新”讯息不下些气力做些研究的话,我们看到的无非是一颗浮躁的心。这样的“人生导师”、“畅销书”你还敢信赖吗?
一年之计在于春。书社的朋友能够聚在一起,是因书结缘。西方人有New Year Resolution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借鉴。我的新年志向就是踏下心来,啃几本资本主义的奠基之作。原因很简单,既然生活在西方社会,就得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而在国内受的教育根本无法解答我的疑问。目前在我的书单上有《社会契约论》、《政府论》、《论法的精神》、《国富论》、《法哲学原理》、《论自由》等。其中《社会契约论》已经阅读过半。因为工作和家族的原因,我并不苛求自己能在今年把这些书全部看完。保持读书的习惯和小步快走的节奏,更为重要。
说了一堆废话,主旨只有一个:书社,读书才是根本。
编辑: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