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觉得自己的生活离开自然太远了,譬如说对于物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已经很不敏感了。今日读了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第一章“时空中的生活美学”,恰好许先生对于这一点也有感受和阐发。
许先生在书中讲中国还在农业时代的时候,因为农业活动的需要,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许先生讲:“中国文化中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三者合一的。人随着时间流动,人也在空间之中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彼此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如此的美学原则之下,中国文化才会出现道家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自然,人也不能自我异化于自然之外。”
许先生举了很多例子论述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囊括了季节、时序、农耕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这是农事的一方面,另外许先生又举了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时序和空间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构成了时空下的一个图像,还道尽了无可奈何的感慨。”在艺术领域,许先生以《早春图》《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为例,阐述了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启发、内外融合的产物”这一观点。中国画没有使用西方的透视法的技巧,《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都是长卷,观画时目光须随长卷移动,需要进入画中,画家通过这种画法将观画者带入画中,此之谓人在画中游。
最后,附上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悲慨”以及宋代学人张载的《西铭》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催。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