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司马辽太郎的《国盗物语-织田信长篇》,司马辽太郎是日本一位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因为他特别喜欢太史公司马迁,所以给自己起名为司马辽太郎,意为“远不如司马迁之太郎”。
私以为好的小说不仅以剧情取胜,更要以人物取胜。《国盗物语-织田信长篇》里的人物就很生动、鲜明、饱满,私以为这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着墨最多。作者对信长个性的前卫、霸道刻画很出色,对光秀个性的矛盾、纠结刻画也很鲜明。比如讲到信长年轻时被世人称作“大呆瓜殿下”,因为信长的行为不能为世人所理解,他喜欢奇装异服,总是身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和农民的儿子一块儿嬉戏打闹,这在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身为当时尾张国的继承人,行为举止应当端庄典雅,这才符合世人的期待。再比如他在父亲的葬礼上也不是规规矩矩的,而是当着众人的面撒了一把香灰就扬长而去了,这不是因为他讨厌父亲或是不尊重父亲,恰恰相反,我以为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以及他对父亲过早去世的埋怨,因为父亲的过早去世,以至于他不得不过早得扛起家国的重担,而且父亲是为数不多的理解信长,相信信长的才能资质的人。另一个发现信长的超绝资质的是信长的岳父斋藤入道道三,斋藤入道道三也是一代传奇人物,他以一介油商之身夺得了半个美浓国,成了国主。关于信长个性的前卫,还有一点是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相信神佛和来世这些概念,他后来还下令烧掉了反对他的比叡山,杀光了里面的僧众,当然这些僧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棍,只有少数是得道的高僧。信长说这些高僧也该死,正是这些高僧的光环遮蔽了那些恶僧的丑行,而菩萨却坐视这些恶棍胡作非为,所以菩萨也该死。比叡山在当时的日本享有超然的地位,有时甚至凌驾于天皇和公卿之上,而且信众甚多,信长的举动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信长厌恶旧有的事物,喜爱新鲜的东西,他要摧毁旧的秩序,缔造新的社会。他下令修建的安土城应该是当时最前卫的城池了,他年轻时还曾到日本的港口城市微服私访,这些港口云集了来自中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人和货物,信长深受影响。我特别喜欢信长经常吟唱的一段歌词,大意为“人生五十载,去事恍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第一次见到这段歌词是通过江南的小说《九州缥缈录》,书中的嬴无翳是以织田信长为原型的,这段歌词的翻译也来自于江南。我喜欢江南提到的这个译版,有诗意,同时又透露出一种霸气。信长年轻时就经常吟唱这段歌词,在他人生的第一次大的战役桶狭间决战前更是不停地吟唱这段歌词。这段歌词透露出一种看破人世虚幻的感觉,看来信长从年轻时就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淡,我很好奇为什么信长年轻时就会有这种感受。连京都本能寺之变,信长迎来自己生命的终点时,仍表现得很淡然,真的是一个奇人啊。
众所周知京都本能寺的叛变是由明智光秀发起的,而明智光秀和织田信长都能算是传奇人物斋藤入道道三的弟子吧,而这一对弟子最终却反目了。私以为光秀之所以会叛变,最直接的原因乃是因为信长对待与他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们,只是将他们当做工具来看待,而工具最终的下场不过是狡兔死,走狗烹。再加上信长长久以来对待光秀很粗暴,发怒时经常揪着光秀的脑袋往地上撞,给光秀起外号为“金桔脑袋”,因为光秀发量少而脑门很红,这使骄傲的光秀很受伤害,而且光秀年轻时爱慕的浓姬被斋藤入道道三嫁给了信长,光秀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觉得以信长因追随自己多年的两个家臣没有利用价值了而将他们赶跑这件事为导火索,让光秀有了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再加上光秀长久以来对信长的积怨,最终引发了本能寺的叛变。不过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乃是因为光秀是个守旧的人,他崇尚旧的秩序旧的事物而信长却崇尚新的秩序,新的事物。光秀年轻时毕生的心愿乃是重新恢复室町时代以来的足利幕府制度,不过后来因为光秀亲手扶保的将军足利义昭太不成器了,于是光秀以幕臣的身份转投织田信长麾下。而信长虽然表面上支持将军足利义昭,实际上他的做法却是要摧毁幕府制度,尊崇天皇而不是将军。挟天皇以令诸侯,建立新的制度。我觉得正是因为光秀和信长在这一点上的根本不同而导致了本能寺之变的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