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知道什么呢?

写在前面

读之前翻阅目录,以为就是选取的经典短文组成极简中国文学史。

没想到首先被序言震撼到。他提到物质生活和幸福感,我也确实感觉目前的外界过于在意物质的幸福感,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呢?论语的回答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进而讲到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中的独立自由和西方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反抗权威是一致的,这确实是让我吃了一惊,细想却很有道理。例如书中所选柳宗元的《封建论》,真的是很大胆的思想,本质是文官系统是国家治理基础,替代王室(皇族)封建,就差说最高统治者也不要世袭了。我感觉宋即是此基础上的发扬光大,因此皇帝几乎无法左右官员。如果没有北方的入侵,搞不好君主立宪能自己发生。

接着又提到目前所强调的“独立思考”,其基础必须是深厚的文化功底,我深以为然。就像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博览群书,历史评论对于他来说就像是喷发的火山,不吐不快。

他说中国传统更重视为此学之人,中国的传统为学,其实就是认识的提高和修炼,对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和人关系的认识。这中间一旦有了悟的体会,即有了统一的人生观世界观,身体力行,就是当世所推崇的大儒了。像后面罗老师讲论语说,论语最难讲,为何?因为讲的人要悟道,那自己首先是身体力行,说话做事都是“仁”那种水平,否则何以讲“论语”。因此就能理解罗老师说讲论语的惶恐。

“儒学是求仁得仁之学。要在力行,才有入处。大家如能在躬行日用上改过迁善,反己立诚,以体验所得,反求之《论语》,那便终身受用不尽。否则入乎耳出乎口,仅作一场话说,纵令不是仰天而谈,也于自身全无交涉。”

作者提到在清北任教多年,辞明理达的文化训练还很缺乏,“普遍缺乏遣词造句的灵活技巧,普遍缺乏对于祖国语言的精致感觉,普遍缺乏阅读古代典籍的流利能力——当然,更是普遍缺乏对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

这是现实却被越来越忽视,而“ 重国文不重科学,中国终于今日之中国。重科学不重国文,中国非为中国之中国” 更是让人震惊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认识自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鲁仲连真乃大丈夫。这样高尚的人,真的让人毫不怀疑上古时期可能生产力低下,道德水平真的一点都不低。

1

《汉书·李陵苏武传》

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相比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中的李陵更真实可信,活生生有血有肉,虽然降了匈奴仍是一个可敬的人。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苏武的地位估计由此确立。

读此文,理解了何谓班马文章,写得真是好。

2

《三国志·诸葛亮传》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不论真心假意,都是盖世英雄。

这篇文章读来真实可信,诸葛亮不是个神话中的人物,殚精竭虑,刘备情商很高,很好的平衡了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的矛盾。尤为宝贵的是保存了前后出师表。

3

《世说新语》(选录)

识鉴篇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聪明人就是会办事。

伤逝篇,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伤逝》,原来这个词是出自这里。

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起长安终伊吾)

“师必去,可乘我此马。此马往反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

“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

“时行百余里,失道,觅野马泉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资一朝斯罄。又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pei四声),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于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既至伊吾,止一寺。寺有汉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法师哭,哀号鲠咽,不能已已,言:“岂期今日重见乡人!”

玄奘法师西行可比西游记要惊险的多。而且独自一人,对精神耐力绝对是莫大的考验。有这样的精神,做什么都能成功!

5

《史通》 自叙

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锺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

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思想有相知之人,已经很幸福了

“嗟乎!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必寝而不言,嘿而无述,又恐没世之后,谁知予者。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辞官专为写史评,佩服

“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纪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完全能理解作者对自己心血的心疼和热爱。

6

《梦溪笔谈》(选录)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却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非常清楚的说明了中国山水画为何摆脱单一视角。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活字印刷术,据此记载

余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古生物学家,化石专家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物理学家,地质学家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植物学家

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植物学家,农学家

虽然据说沈括对于苏东坡多有陷害,为人不咋样,但看完梦溪笔谈节选,我还是非常粉沈大人。难得涉猎这么多,都能写得清楚明白。从此开始,能不能孕育出我们的物理学,植物学和考古学?

7

《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通过这篇对李清照了解了更多,真是奇女子。聪明,豁达。

乱世中苟全性命已不容易,何况文物,唉!

8

《西山十记》

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四周皆茂树,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无风而涛,好鸟和鸣

然后澹然自适之趣,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故望烟峦之窈窕突兀,听水声之幽闲涵澹;欣欣然沁心入脾,觉世间无物可以胜之

也想有作者的闲情逸致。这和李清照的战乱中奔逃简直天壤之别。

9

《人间词话》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10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录)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

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

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11

《 窗子以外》 林徽因

“那点子奢侈在那人身上所发生的喜悦,在你身上却完全失掉作用,没有闪一星星亮光的希望”

论富家子弟的幸福感

这篇文章认识了一个新的林徽因,写得真太好了。强推。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又知道什么呢?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