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社会科技的发展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开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带了难以想象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在科技带来的便捷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科技与自由时间的另一层关系,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好了,但有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变差了。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为了追赶这个时代的变化,为了解决科技变革带来的冲击,为了能在解放双手之后能得到更好的收入与生活,我们开始渐渐的牺牲了我们的私人时间,这看起来与为了解放双手的工业革命主旨相违背,但事实可能就是如此,在科技的催化之下,我们的两极分化开始加剧,中底层人民为了不被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开始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工作资源,进而占据了大量的私人时间,让加班变得习以为常,我们开始在生理上变得不在自由。
可能想高层次人民会过的舒服一些,也不尽然,他们为了能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不得不加大力度来平衡机器和人工带来的双重压力,来关注市场和竞争对手带来的猛烈冲击,于是他们也开始占用私人时间,并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任劳任怨的一种衡量标准,渐渐的被标榜成要想成为人上人就需要不眠不休的工作与努力的假象。
可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努力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可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益,原因就在于,所有人不是不想下班而是不敢下班,提前下班会给员工带来负罪感,害怕被领导者发现对自己的收入或升迁带来不利的影响,哪怕完成了工作也要尸位素餐的坐在那里,假装很努力的样子,这样做的后果就造成了员工压力大,怨气重。老板不见效益,情绪化,更不想用提前下班来解决此类问题。
矛盾进一步突出时,有些人试图去反抗这一行为,但换来的结果就是被无情的取代和深深的自我怀疑,毕竟这个时代,在科技的引领和高度教育的时代,没有特别多是不可被替代的工作了。你只是大时代浪花下的一粒水,左右不了局势。
于是人类的时间变得不那么神圣,兴趣与爱好也开始变得模糊,机械性的生活让我们无暇去思考,假期变成了奢侈品,996反而成为了福报的代名词,情绪问题开始变得突出,我们开始为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变得自责,进而产生焦虑,我们会产生逃离与规避的心理变化,自闭,缺少社交,人际关系淡泊,猝死率和自杀率开始变得居高不下,我们开始在心理上变得不在自由。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大数据算法,开始为缓解每个人的内心问题精准的推送相关的内容,可是这种行为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加深了人类的空虚感和恐惧感,我们在有效的推荐下,渐渐的看不到与自己想法相悖的观点,或者看不得与自己三观不一致的评论,我们的包容度开始下降,开始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互相人身攻击,以此来证明我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我们开始变得没有隐私,所有的搜索都将成为大数据模拟下的一股力量,我们开始被监视,大数据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牵扯着我们奔跑,我们想停下来思考,但我们的时间被剥夺,我们开始上瘾这个被科技包围的时代,犯瘾的时间也由看一本书的时长缩短为只能坚持在140字左右的“长文”之间,我们对悬念失去耐心,我们的创造力开始变得薄弱,批判性和决断性也在渐渐的消沉。
我们慢慢的不懂得什么是休息,又如何停下来休息,我们的脑子中时刻的在考虑眼下的事情,看不见也看不清未来的样子,我们一刻也不想输给任何人更不想输给自己,我们开足了马力向前追赶,然后有那么一瞬间,我们问自己,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是不是想不清楚?反正努力追赶就对了,至于努力方向那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就是科技发展与时间,休息的一些反面假设。以上的假设可能有些已经成真,有些还在演变,有些不见得实现,如此偏激且危言耸听的观点也将刺激着大部分人的观点,也有悖于发生的科技便捷。但我想这些科技正面背后的隐忧值得思考。
我们无法怪罪科技的发展,甚至于我们应该感谢科技的变革,是它带来了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只是科技发展下的社会性变革还很模糊,科技时代,人类的情绪问题与时间利用,人类与科技如何相处,智能化和还没到来的其他科技等等,还有太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毕竟道生阴阳。
写在最后:一些思考题
有没有因为钱而感到焦虑?有没有因为工作而感到焦虑?有没有因为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但又没法实现而焦虑?
苏格拉底:没有对钱产生焦虑,原因是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影响力。而且从历史上看,所有有纸币发行权的都难以抗拒超发的诱惑。
现在没有,以前有很多次,焦虑被取代,焦虑不再年轻时干不下去,焦虑被裁员…
为什么现在没有,大概是大环境好,我也换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要努力就行。唯一的问题是老板
卫庄:现在的我给我钱我怕是也不知道怎么花,想法的话,我想的基本都能实现,现在还没有无力的感觉
梅超风:我发现,对钱焦虑很穷很穷的人不会,巨富巨富的人也不会,中间的人看欲望
2.有多长时间没有认认真真的发会呆了,看着窗外的云卷云舒,啥也不想,任由脑子思绪万千?
卫庄:这个问题换个问法,现在城市里的人有多少会抬头看云
梅超风:发呆这件事情在无意识下发呆才叫发呆,在我看来强行发呆是一种矫情
3.统计一下每天用手机的时间,然后想想,脱离手机,你能坚持多久不碰?
苏格拉底:有kindle就行
卫庄:巧了,我也有kindle,放下手机没人找我的话我能看一天
梅超风:一天好几个小时,工作看书刷剧聊天,阉割电子器官灵魂会痛
4.有多久没有享受过讲价的乐趣了。
苏格拉底:从没体会过讲价的乐趣
卫庄:同上
梅超风:前两天刚配了副眼镜,价格从八折讲到六五折
5.有没有被大数据算法支配过,有没有在购物过程中因为优惠券凑钱而被规则支配过?
苏格拉底:不知道
卫庄:现在用手机就会被大数据支配吧,这不是个人问题,不过优惠券我不会刻意去凑
梅超风:脑子不好,需要啥买啥
6.有多久没有搞过头脑风暴,如果做过,产生了多少好点子?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
苏格拉底:很多,有时是压力很大的时候,有时是极度放松时,反正没有规律
卫庄:应该挺多的…
梅超风:很久很久没有了,民主集中的核心是集中
正文写完了,我来说说关于几本书内容的评价,请谨慎参考。
1.《大脑修复术》8.0,这本书很好的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关于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对我们的脑的伤害,为了减轻这类伤害和我们能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的一些解决方法,也让我们大致了解了精神类疾病以及对其应该有的重视和理解,不至于让我们在内省的过程中感到自责,进而能更好的调整我们的状态。虽然有很多关于大脑各个部分的名词,但这不影响对于一本书流畅度的影响。
2.《刷新》7.0,纳德拉作为微软公司的第三代掌门人,肩负着振兴微软使命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微软的责任——让微软赋能于世界,几年过去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口号正在世界科技风暴中成为现实,为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都将会是下一个顶尖科技的追逐点,透过站在世界顶尖科技公司领导者的眼中,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还将继续,但对人类生活的冲击也将会加剧,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从侧面进行思考,我们还将面临什么挑战,人与科技的平衡如何处理这些都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不管怎样,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以便迎接更加“便捷”的时代。
3.《科学休息》4.0,这本书的序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合理的阐述了在“拼命努力”的时代我们忽略的休息问题,进而让我们产生思考,在如今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休息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但是这本书的正文却没有什么吸引力,只看标题就能知道一章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用各种例子堆砌的文章并没有给出特别多的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正文不值一读。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思考,请谨慎参考。
赞不赞同不要紧,能打开一个新的想法思路或者引发一场头脑风暴和思辨讨论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