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读了两本书,一本是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一本是白先勇的《台北人》。先看的白雪乌鸦,因为网上一直找不到后十节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小说引人入胜,读起来很顺畅也很快,两三天就读完了。《台北人》由14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次读一个读起来也不费劲,因为最后一章附的是点评,循线又找来了专门点评《台北人》的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来读,结果一不小心就到月底了,没想到不太喜欢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却占用了最多的时间,非常不喜欢将故事“肢解”分析、揣测甚至臆想作者意图的这种分析,提醒自己,交作业时尽量避免做这样的事情。下面分别交一下作业:
作业一
每个生命都是天上的一颗星
——记《白雪乌鸦》里的那些小人物
标题就是这是我看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
20世纪初的一个秋天,在俄国境内感染鼠疫的华工,被驱逐后,将鼠疫带回满洲里,在东北爆发,书中介绍的就是这次鼠疫的最先爆发地——哈尔滨傅家甸的情形,作者以鼠疫爆发中心区为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在鼠疫下的生活状态。
之前看阿贝尔.加缪的《鼠疫》,因为故事发生在国外,是我所不熟悉的,总觉得自己与故事还是很疏离的,《白雪乌鸦》发生背景在中国,故事中那些名字、街道、店铺以及说话的方式,都很熟悉,真切的代入感,一下子拉近了自己与小说中情节的距离,使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如果读者是哈尔滨人,可能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
先说说那些在鼠疫中死去的人。因为看到他们生前的喜怒哀乐,增加了熟悉度,当他们因为鼠疫去世后,再看那些死亡病例数据时,我感受到的便不再数字了,而是更深刻的意识到,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生前都在努力的活着,不管有没有受到过普遍关注,是小人物或者大人物,每个人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离开的意义都一样的重,不管我们会不会记住他们,都会有人记着、挂念着他们:金兰走了,翟殁生想念她,谢尼科娃走了,王春申想念她,喜岁走了,大家都想念他……
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小人物,他们有的自私有的仗义,有的让人讨厌有的让人心疼的,不管是谁,疫情都是一视同仁,不等你做好准备,随时将你的性命攫走,那么突如其来,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特别是周济、周耀祖和喜岁祖孙三代,就因为周耀祖带着喜岁给火车上隔离人员送饭的时候,喜岁为了帮妈妈找送灶王爷的干草,在车厢稍稍逗留了一会,祖孙三代就全部染上鼠疫相继死去,让人强烈的感受到病毒的巨大传染性和致命性,使我对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的巨大传染性和致命性有了更强烈的感受,同时深深体会到面对疫情,人类生命的弱小和无助。
鼠疫来了,所谓专门的治疗所毫无招架之力,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将发病的人与正常人隔离开来,透过粮栈老板纪永和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治疗所里面的情景,进了那个地方,差不多就是等死了,在不良的卫生习惯、贫乏的卫生知识、长期低温干燥的气候这样一个大环境面前,一两个西洋医生的忠告,当局的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傅家甸的鼠疫不断的扩大,失去控制。事实也确实如此,据记载,从1910年12月10日开始,一直到1911年1月7日,傅家甸每天都有超过100人死亡,疫情爆发阶段,傅家甸确认染疫人数1535人,死亡1535人。(摘自馒头说公号“110年前,那场在东北爆发的鼠疫”。)
故事中的人接二连三的死去,各种讨厌的、喜欢的、钦佩的、可惜的,最终都变成了可怜的,小说将那种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进入治疗所后的绝望和疫情面前人命如草芥的状态,以及面对亲人离世,近乎麻木的悲痛全部精准的传递出来。
再说说鼠疫中那些活下来了的人。那些身处疫情中心的人们,每天面对着病毒侵袭风险和亲人离世的双重打击,因为疫情持续时间越长,这种无力、受困让日子变得越来越无聊,生活彷佛没有了未来,大家都只活在当下,彷佛在等待一个最终审判日的到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所有为未来的拼搏都变得失去了意义,于是大家由刚开始的紧张害怕,慢慢放松下来,人们对于死亡的惧怕因为时间拉长也变得稀薄了,有些看着身边的人接连死去,想到下一个没准就轮到自己了,便愈加喝酒放纵,这种感受在今年疫情期间读起来特别有共鸣。
对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人,作者在他们的悲伤情绪方面着墨很少,但仅仅是事实陈述,已经传递出强大的悲痛感,特别是喜岁祖孙三代去世,留下怀着孕的于晴秀一人,于晴秀唯一的一次酒后痛哭,已经让我难过得不得了,那种压抑感让人喘不过气来。
整篇故事中,给我感受最可怜的人是翟殁生,最钦佩的人是于晴秀。
最后想跳出故事情节,说说小说本身。小说是2010年写的,作者通过对傅家甸埠头区街上每个小人物生活的描述,把那个动荡年代老哈尔滨中的死亡气息写了出来,又没有沉浸在悲伤中,在死亡中还传递出一丝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作者不急不慢、徐徐道来,不刻意渲染的叙述方式,读起来特别的舒服。文中喜岁奶奶周于氏去世的片段,似乎投射了作者自己的个人经历,作者创作过程中遇到外婆去世,便将这种感受揉进了喜岁在奶奶去世后的心理活动。
读小说时,有一个感受是作者对很多看似无关情节,不重要的建筑、摆设的描述着墨很多,常常花很大的篇幅去介绍一间房子的组成、构造,包括屋内的陈列,这些“背景”细节的描述,让所有的人和事变得真实了起来,我想,如果将这些除去或者写得简略了,故事也许就不丰满了,就显得假了。书的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方式也有提到:创作时先去感受,再搭起框架地图,对框架内的一草一木事无巨细的进行绘制,最后将人物填充进去,塑造性格,然后这些人就活了,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情感,甚至连作者也无法左右,仿佛他们本就存在,只是上帝借作者之手展现出来了。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心里是有些沮丧的,因为自己很喜欢这篇小说,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好好说说它。
最后看完全书有几个小疑惑一直没有解开,想听听大家的感受:
1、小说中有三个不是因鼠疫死去的人,糖果店老板陈雪卿,喜岁奶奶周于氏和酿酒高手秦八碗,一直读不懂作者安排这三个人死的目的。
2、王春申和黑马的关系,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3、继英会是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