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竞争战略》何以成为经典
鸿雁于飞(尚书省群友)
(一)
迈克尔·波特教授1947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大学城安娜堡,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机械和航空工程,后在哈佛大学获得MB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32岁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是该校史上第四位被授予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称号的学者——这一称号只授予很少一部分在该校终身任职并在其所工作的领域有卓越影响力的教授。
1983年,波特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先后获得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
作为享誉全球的管理学大师、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开创者和泰斗,波特已出版专著18部。《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其中,《竞争战略》一书已再版63次,被译成17中文字,全球各地大多数商学院都要求学生学习这本著作的观点。
(二)
为什么波特的战略思想和《竞争战略》能够从1980年的美国穿越时空,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始终如此受欢迎?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填补了管理思维的漏洞。在波特之前,没有系统和严谨的工具回答“评估行业”、“理解竞争对手”、“选择战略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它以敏锐的洞察力化繁为简地为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竞争理论的学者、现实商业世界中需要制定战略、理解竞争对手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行业发展变革和企业战略的投资者,提供了行业和竞争对手分析、企业战略分析的模型、框架和思想方法,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竞争战略问题。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面临和应对哪些竞争力量?决定每种力量强弱从而决定企业面临的总体竞争力量强弱的因素有哪些?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发起进攻或者开展防御,创造可以应对各种竞争力量的可防御市场地位?企业参与竞争有哪些可以选择的通用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捕捉市场信号、分析竞争对手的行为,从而恰到好处地开展竞争行动与之博弈?行业的发展、演变遵循哪些普遍的规律,会对各种竞争力量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在其中把握机遇?
《竞争战略》全书16章三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通过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三大通用战略、竞争对手分析模型以及行业变革演进的分析框架来回答上述问题,并且作为全书展开后续各项讨论的前提和分析工具。
第三,它的内容如此地贴近现实世界,看了就能理解,拿来就能应用,同时,很多内容又非常具有启发性,因此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应该得益于波特独特的个人经历,他在哈佛大学先取得了MBA学位,这让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现实世界;他26岁就执教于以案例教学法闻名世界的哈佛商学院,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著作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济学博士的训练又使他具备了高超的抽象总结能力。
(三)
《竞争战略》第二部分运用第一部分提出的模型和分析框架,阐述了多种重要的行业环境(包括分散型行业和新兴、成熟、衰退期行业以及全球化行业)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结构和竞争特点、战略误区和战略选择。第三部分同样引用第一部分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主要战略决策的利益和成本、决策要素等进行分析,包括垂直一体化、产能扩张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上述丰富的内容篇幅较为宏大,在此仅列举几个个人认为比较有启发性的小例子。
1)衰退期行业的战略选择。除了迅速撤资外,波特还提出了其他三种可选战略,包括领导战略,即成为唯一或少数留下的企业之一,后续继续保持此地位或实施有序的收割战略;小众市场战略,即找到不仅能有持续需求或者衰退相对缓慢,而且存在特殊的结构特征,保证高回报的细分市场;收割战略,最大化回收现金,削减投资、售后、设施,充分利用一切剩余力量收割。当然,战略选择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行业退出壁垒等权衡确定。
2)垂直一体化的成本、收益及方式的选择。垂直一体化具有开发技术、保障供应或需求、抵消上下游议价能力等效益,同时也需要承担克服进入壁垒、增加固定成本、更换合作伙伴弹性降低、失去其他上下游研发支持等成本,因此,在一体化的方式选择上需要权衡利弊,有些一体化的收益可以通过少数股权投资、贷款或贷款保证等准一体化方式或长期合约的方式获得。
3)通过从严管理的分权应对分散化的行业。行业分散性形成的存在着历史性的或经济性的原因,有些原因可以克服,实现行业的集中,从而使企业从中获益,但很多情况下,分散的原因是基本的行业经济性质,无法克服,只能应对。对于本地化属性强,需要高度个性化的私人服务的行业,比如零售、餐饮连锁店、农村电商等,可将单个企业的运营保持在小规模水平上,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科技赋能、管理赋能,并进行严格的中心控制,同时对本地经理实施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报酬制度,通过将导致分散的基本经济原因和可以中心化的因素分离,实现最佳运营效果。
书读经典,熟读精思,总不枉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