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二)
——小胖带你读《史记》
陈霖(尚书省群友)
接上……
==史记二字==
前文谈过了这么多准备工作,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聊一聊《史记》这本书,并回答前面提到的问题。
《史记》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史记”一词本来是当时社会对以前所有历史文献的统称。西汉以前的书籍,像《左传》中提到的史记都是这个意思,西汉初年司马迁的《史记》写成的时候取名为《太史公书》,我想是因为他本人和父亲都是太史令吧,所以平时自称太史公。大概西汉末年的时候就改叫《史记》了,改名的原因和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大家如果有知道的,望不吝赐教。
关于历史,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的,据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讲,中国在商代的时候就有专门的史官,叫“作册”。到了周代,西周分封各大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无论是耕种还是战事只能在春秋季进行,故当时史官记录的历史统称为《春秋》,例如鲁国的叫《鲁春秋》,陈国就是《陈春秋》,宋国就是《宋春秋》。可是后来由于战乱等一些原因,只有鲁国的史书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经孔子修订,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春秋经》。后来的《左传》等书又是对《春秋》的解读,一直到了汉初,可以说,中国人还没有一部关于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起源、脉络、发展的通史。这一来是因为夏商时期过于久远,文明程度不高,二是西周以来,诸侯林立,战乱繁多,虽历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化已经高度繁荣,然秦一统天下,三世而亡,又楚汉相争,民不聊生,及汉室初立,百废待举,凡七十余年,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六朝,始有大国气象。至此,《史记》才有诞生的土壤,这是《史记》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也就是时代的要求。
==父业子承的司马迁==
那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能人辈出,各领风骚,怎么就轮到司马迁来写这部书呢,这就要从司马家的祖上说起了。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一百三十》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这个重黎两家就是从颛顼帝时期一直掌管天文地理的,一直到西周的时候,重黎氏衰落了,司马氏就开始代替他们执掌“天地”。后来西周末年“子颓、叔带之难”,也就是西周王室兄弟争夺王位的几次战争,司马氏就逃到晋国去当史官了(去周适晋)。再后来,司马氏分成两支,出过司马错、司马蒯聩等一系列大咖,我们这里就不详细表述了。总之,传到汉代,就是司马迁的老爹司马谈,也就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从这一条族谱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司马家从事历史文献工作已经上千年了,在那样一个没有百度没有书籍甚至纸张还没发明的时代,论历史知识的积累,还有谁能比过司马家吗?
子颓书带之难与司马史去周适晋
据史记记载:“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这期间发生了两个大的事件,也就是发生了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离开了周都洛邑。子颓是惠王(东周第五代君主)的叔父,惠王二年,大夫边伯等五人招燕国、卫国的军队伐周作乱,立惠王的叔父子颓为王,惠王出奔到温。后来利用郑国的力量杀死了子颓,恢复王位。其乱延续了二年。叔带是周襄王(东周第六代君主)同父异母的弟弟,襄王16年,叔带与翟国军队里应外合讨伐襄王,襄王出逃到郑国。其乱次年被晋文公协助削平,叔带出逃到齐国,九年后才回到周,司马氏为史官,职掌机要,大约就在这两次事变中离开周王室,去了晋国。
再说司马谈这个人,司马迁本人应该对父亲的学识是非常佩服的,《太史公自序》中专门有一段是记载司马谈对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道家、阴阳家的评价,谈得很细,大家到时候可以看下,很精彩。由此可见这个人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和治国思想是有个人思考的,而且层面很高,实际上,司马谈已经意识到需要有人来完成写《史记》的使命,但是他本人从体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足以完成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举。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司马谈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且还能提出解决办法。纵观历史,这样的人也是不多见的。
司马迁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谈开始培养司马迁,司马迁在很小的时候就精通古籍(年十岁则诵古文),拥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到少年时期,又走访名山大川,各处古迹,寻访前朝遗老,进行口述整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可以说,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既有超前的历史观,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实地考察经验,还积累了大量的口述资料。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可以随时查看国家图书馆的藏书(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些前期准备,让司马迁成为撰写《史记》的不二人选。
那老爹安排的这么明明白白,作为“史N代”的司马迁愿意吗?《史记》记载,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没有带司马谈,把他气病了,他在病榻前叫来司马迁,特意在临终前交代了撰写史书的问题。原文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核心意思就是当今天下王道衰、礼乐崩,需要有人站出来著书立说、正本清源。司马迁最后是这么回复父亲的,“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也就是说周公旦到孔子五百年,孔子到现在五百年,周公旦的时候海晏河清,到孔子就不行了,所以孔子写《春秋》,到了汉代,又有问题了,我司马迁就要站出来做第二个孔子。
泰山封禅
封禅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一项重要的仪式,表明帝王“受命于天”。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各位,想必大家都看过《报任安书》,也就明白司马迁是个特别谦恭礼让的人,历史也没记录他和人争斗过什么,可在写《史记》这件事上,他却说“何敢让焉”,那就是谁都不好使,只能我写。到这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司马迁想做第二个孔子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孔子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获麒麟事件为止,计二百四十二年;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开始写起,到汉武帝获白麟为止,黄帝据现在考古学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300-2700年,也就是距今4700年,中国人都爱用约数,也就是5000年,这就是上下五千年的来历。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司马迁都是写到发现麒麟就立即不写了,其意不言自明。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为什么是司马迁来写,因为他想做孔子,别人也写不了。关于这种家族数代人的梦想,最后集中培养一个人来完成的情况其实特别常见,到今天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一个人的能力也太有限了,司马谈用一生培养了司马迁,班彪也是用一生造就了班固,秦始皇的家族更是用三十六任君主铸就一顶皇冠,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读《史记》让人智慧通达,他告诉我们梦想是由生命传递的,很多时候需要几代人才能做成一件大事,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虽有生命的限制,却没有思想的边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分享。
千古名篇-报任安书
另外我想说,司马迁父子有感王道衰、礼乐崩而做《史记》,那么他们希望这本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司马迁讲他要“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话放在现在,也是了不得的大话。可是我想,从今天的效果来看,这个目的他达到了,甚至是大大的超过了,司马氏用两千年的家族奋斗铸成了一座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司马迁创造了多个第一。
首先,《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一部书能讲清楚中华民族的源头,从《史记》开始,经过个人考证,司马迁认为三皇不可考,确定五帝为中华民族的开端,并把五帝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对之后夏朝和商朝的帝王世系谱做了梳理,要知道,《史记》成书两千年后,到了清代,人们还不能确定夏朝和商朝是真实存在的,直到甲骨文的发现,才证明了司马迁的记录是大体真实的。
其次,《史记》中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系成为中国人写史的惯例,《史记》把帝王传记定为本纪,例如《秦始皇本纪》;把诸侯传记定为世家,例如《吴世家》;把大臣传记定为列传,例如《吕不韦列传》;另外开创性的把一些职业整合做了总传,例如《刺客列传》、《货殖列传》等,这些体例,在《汉书》中得以沿用,也一直贯穿二十四史。
第三,《史记》是一本有观点、有态度的史书,如果你经常读史书,你就会有一种感觉,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谎言,对于失败者,胜利者是从不吝啬各种诋毁和谩骂的。所以很多后来者的史书都是一锤定音式的,成王败寇,失败者没权利获得五星好评。但是《史记》更加客观,也掺杂了太史公的个人喜好。比如,《项羽本纪》和《吕后本纪》,这两个人是没有称帝的,按惯例怎么能写到本纪里来呢,但是司马迁认为他们是无冕之王,就塑造了中国艺术形象里最悲情的英雄项羽和第一个政治女强人吕雉。因为崇拜孔子,写了《孔子世家》,孔子应该做列传的,又没有分封为诸侯,怎么能做世家呢。因为看不惯某些人,就不作传了,比如赵高,赵高的事迹基本分散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等章节里,没有单独作传。再比如司马迁认为重要的人就单独列传,不是很重要的就两人一传,不太喜欢的就位置靠后,他崇拜司马相如,就单独写个传,对李斯不喜,就把李斯排到了列传二十七,韩信是封了王的,却做了《淮阴侯列传》,没做世家。
如此种种,可以看出司马迁其实不是一个冷酷的记录者,他也有自己的态度,并把这些态度隐晦的写下来传递给后人。
==李陵之祸==
司马迁虽愿意写,并且最后超额完成任务,但是过程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李陵之祸。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自小骁勇善战,颇有李广遗风,是汉军的名将。天汉二年,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命李广利为主将,让李陵协助负责后勤,但是李陵觉得自己麾下的五千士兵骁勇善战,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遂请命汉武帝,要求单独出战。按理说,将士用命,这是好事,可李陵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次封侯直通车是李广利将军镀金专用的,李广利何许人也,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夫人的亲哥哥,李夫人是非常得汉武帝喜爱的。她另一个哥哥李延年是乐师,做了一首歌给汉武帝,“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由此还留下一个成语,倾城倾国,汉武帝听了歌曲就激动了,哪有这样的美人啊,一问,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直接拿下!所以这次出征完全是李夫人的枕边风吹来的,你李陵跟你爷爷李广一样,当年你爷爷跟卫青争功,结果兵败被俘,你也要和李广利争功,太不会来事了,此错一也。
汉武帝无奈,在李陵的一再坚持下让他出击匈奴,李陵五千士兵鏖战匈奴十余万人,最后杀敌一万余,兵败被俘。从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陵确实很能打,匈奴战力本身强于汉朝,李陵一比三十的比例能杀敌一万余,这非常了不起,堪称奇迹。可是整个战斗过程,李广利的三万兵马按兵不动,没有支援、孤军深入,怎能不败?逞匹夫之勇,此错二也。
汉武帝
兵败被俘,匈奴为何不杀?无非是羞辱汉武帝和汉朝罢了,李陵数代名将、一门忠烈,难道不知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的道理,兵败竟然还幻想苟且偷生,《汉书》记载李陵觉得自杀心有不甘,且匈奴对待战俘待遇还不错,就没死,这就天真的可笑了,苏武牧羊、文天祥抗元,无非气节二字,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这两个字,你失了气节,也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错!错!错!此错三也。
有此三错,可以说李陵输的不冤。没成想,这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龙颜大怒,满朝文武群起而攻之,唯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说他对亲人孝、不贪财、重义气、爱士兵、懂礼让、勇杀敌、忠报国……各位,如果你是汉武帝,这个时候,媳妇交代的事搞砸了,国家的脸面也丢光了,还有下属站出来说你做的不对,李陵投降是另有安排,别有奇计,你会怎么办?我心里肯定会想,司马迁,你是不是拿朕当宝搞呢?当我傻啊?所以司马迁的下场已经可以预见,拖出去,砍了!司马迁和李陵全家,一个不留!
这里我要说说太史公了,《史记》是智慧之书,司马迁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智慧毋庸多言,那为什么智者不智呢?各位,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是知道无用就不去做吗?文天祥自知宋朝必亡,面对元朝的高官厚禄还能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不是智者吗?谭嗣同面对变法失败,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是愚蠢吗,蔡廷锴“尺地寸草,决不放弃”坚守上海三十三天,抗击日军,这难道是徒劳吗?所以说光有智慧,没有原则,那就是小人,不是君子了,这涉及到《资治通鉴》的一段论述,以后再聊。
言归正传,司马迁坚持为李陵说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李广的喜爱,所以《史记》专门为李广写了《李将军列传》,李陵身上有李广的影子,关键时刻司马迁想抬一手,结果就抬出事了。因为汉朝有法律规定,死刑有两种办法减刑,一是用钱赎罪,二是腐刑。司马迁家族历代为官,最后竟然没钱赎身,只能选择腐刑,也就是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身体残缺,这不符圣人之道,更让列祖列宗蒙羞。之所以不肯赴死,一切只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心中的执念,只想着著书立说,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司马迁
出了这个事以后,我估计汉武帝也有点后悔,觉得对不住司马迁,他可能都没想到司马迁那么穷,不能赎身,那怎么办?钱人家不爱,女色已经不能打动他了,唯有权力一途,或可行之。所以司马迁虽然受了宫刑,却被提拔为中书令,一跃成为了汉武帝的机要秘书,二号首长,真奇哉怪哉!
==《报任安书》==
司马迁当上中书令后就发生了一个尴尬的小插曲,话说有个自来熟的老大哥,叫任安任少卿,官拜益州刺史(四川一把手,益州即成都),他就给司马迁写信。意思是说,小司啊,你现在地位不一样了,是皇上的近臣了,要注意推贤进士,为国家举荐人才,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些话,司马迁没有理睬他。要说任大哥也是一片为国为民的苦心,不过我们家小司咋受的宫刑你心里没数吗,还让他没事瞎参言,这不找死吗?所以司马迁没理他也就不奇怪了。可没成想,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巫蛊之祸。
这个事情说白了,也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一般老皇帝英明神武,在位时间过长,他立的太子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早死。因为你爹不仅英明神武还命硬,你也接不上班,每天声色犬马,在女人肚皮上驰骋,不早死才怪,秦昭襄王的太子和小儿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都是这种情况。太子是被昭襄王熬死了,安国君即位三天就死了。二是造反,抢班夺权,改朝换代。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刘据,康熙的二儿子胤礽,都是这种情况,等不及了。其实第二种情况的结果是可以遇见的,你爹丰功伟业,一个眼神都能吓得群臣瑟瑟发抖,你拿啥造反,不过一群趋炎附势之徒的妄想罢了。戾太子刘据的造反更多是被汉武帝的宠臣江充逼迫陷害的(详情可见《汉书·戾太子传》),刘据起兵前,就找到了任安,约定共襄盛举,任安说没问题啊,殿下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可是战事一起,刘据是节节败退,任刺史是按兵不动,关键时刻想到汉武帝的英明神武,任安就怂了,没敢从益州出兵,刘据最后兵败逃窜,被追杀至民宅,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
按理说,任刺史在本次革命浪潮中,有礼有节、进退有度,大大地表了一番对汉武帝的忠心,是应该加官进爵的。但刘据是汉武帝的亲儿子,虽然从本质上说,刘据的死是汉武帝逼迫所致,但汉武帝觉得我儿子为什么会死,还不是因为你任安关键时刻没帮他出兵,你要肯帮我儿子,我儿子能死吗?各位,看到没,这就叫帝王心性,好事全占,屎盆子你扣。所以很遗憾,有勇有谋的任刺史成了阶下之囚,这个时候我们任大人就又想起来司马迁了,赶紧给他又写了一封信,这回不用小司举荐贤良,就求中书令司马大人能给皇上说说好话,放我任安一马。上次司马迁给李陵求情,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你觉得司马大人还能给你求情吗,当然了,简单的拒绝太不符合文艺老年人的身份,司马迁这次连着上回让他推贤进士的信一起回复了任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应该说司马迁的为人,个人志向,李陵事件的始末、《史记》一书的前因后果在这封信里都说清楚了,当然了,信的最后司马迁还向任大人表示了很遗憾,帮不了他。
报任安书(可惜见字如面里徐立新的朗诵播不了)
历尽千辛万苦,年迈的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按照太史公的说法,写了两份,一份呈交给汉武帝,后来烧掉了,一份藏之名山大川,留待有缘之人。这就是太史公机智的地方了,早知道自己写的书直逼武帝的心理防线,所以专门留了个副本,藏起来了。事实上,这个副本就在司马迁的女儿手里。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虽然为了能让刘弗陵年幼而不大权旁落,汉武帝制定了周详的辅政大臣计划,并把刘弗陵的母亲赐死,无奈棋差一招,最后是霍光专权,连废汉昭帝,昌邑王两个皇帝,到了汉宣帝时期,霍光被扳倒,政治清明,有了中兴景象,这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就将《史记》拿出来献给了朝廷,《史记》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霍光辅政
其实《史记》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秘而不宣的,献给朝廷后,也并不公开发行,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观看,我觉得是因为这时期史书很少,统治者对史书的作用还认识不够,到了《汉书》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后讲到《汉书》再聊。
到了汉成帝时期,成帝的叔叔知道有《史记》这么一本书,就上表请求抄录一份,上不许。这时候,看过《史记》的大多数是撰写史书的汉代名臣,例如扬雄、刘向等,所以到了汉代末年,《史记》还没几个人看过就已经有缺失了,这时候博士褚少孙决定修补《史记》,像《武帝本纪》等都是褚少孙补写的(我怀疑可能是故意烧掉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遗憾。汉成帝虽然不许自己的叔叔看,但是他有个极为宠爱的妃子——班婕妤,为了讨好美人,汉成帝允许班家的班斿将石室金匮(国家图书馆)的所有藏书抄录一份回家,这是多大的赏赐!班家由此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借书者络绎不绝,而班斿,就是班彪的叔叔,班固的某一位爷爷,所以你们知道《汉书》咋来的了吧。
班婕妤
《史记》除了有褚少孙的补写外,还有一些篇目存在真伪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没有写完的,很多篇章存在有目无文的情况,是后人补写的,而且还有人质疑可能有些部分是司马谈已经写好的,因为《汉书》就有很多本纪是班彪写的,这方面我没有做过具体研究,但是我想按照正常的逻辑,第一,如果有司马谈撰写的部分,司马迁是会特别说明的,《太史公自序》临终托付一节,没有说明过这个问题,说明当时《史记》还没写,也有可能司马谈写过某些传记的初稿,但是司马迁应该是有修改和重新创作的;第二,司马迁如果没写完《史记》,按理说是不会呈送汉武帝的,而且他自己应该会说明这一问题,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后期遗失了,《史记》在石室金匮中保存上百年,又是竹简,不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第三,如果《史记》差了那么多的篇目,班彪是看过《史记》的,他是看过后认为扬雄、刘向对汉武帝后的人物作传写的《史记续》质量不高,才决定写续集(也就是《汉书》)的,以班彪的水平,如果当时《史记》缺失,班彪自己就可以补上,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都好于后代,所以当时的缺失可能很小,只是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越发失真了。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故事讲到这里,关于《史记》的前世今生就基本说完了,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史是个人行为,没有官方认可,也得不到皇帝的首肯,所以《史记》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个私生子,而且是没有计划生育小本本的违规出生婴儿,它只能被到处围追堵截,藏于深宫大院,不见天日,期间,扬雄、刘向等都接触过《史记》,但是没人敢把他公之于众,直到班氏一族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史学界。
感谢司马迁,不管他本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利,他让中华民族有了五千年吹嘘的资本,他给了中国人文明古国的底气,他让距离我们几千年消散的尘埃,再次凝结成一个又一个鲜活而饱满的英雄,帮助后来者提炼智慧,体悟人生,完善自我,勇往直前!每当想到这本书数百年的波折,我就在想,现在花几百块钱就能收入囊中,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正所谓少买彩票多读书,一夜暴富在心中。古人诚不欺我也。
【作者简介】陈霖(1986-),尚书省群友,黑龙江牡丹江人,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镇江新区管委会,单身,业余爱好读书练字写文章,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