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如何爱你,北北

让我如何爱你,北北

三 郎

一天来回,飞了两千公里,很是疲惫。

雨夜里返程,登机后顺手拿了两份报纸,10月14日的《城市晚报》1份,同日的《东亚经贸新闻》1份,准备打发飞机上的时间。

坐定后翻开来看,除了给地方Gment歌功颂德的几篇小文外,竟没有一篇像样的报道,信息量简直低得令人瞠目。于是两分钟不到,就翻完了。郁郁而心生疑问,不知是当今新媒体冲击下纸质报刊的通病,还是东北的地方特色?

东北三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绝不是近几年才突发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局部器官病灶,有点像渐冻病,似乎病入膏肓。

就我来看,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也好,知名媒体也罢,没有多少真正地关心、了解东北。林毅夫年内关于东北比较优势的报告闹了些笑话,其他的很多经济学家,或许连闹个笑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根本不曾光顾东北,东北对他们,不过是个地域的概念而已。正如地理位置一样,东北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边缘化,或者说,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就已经在主流舞台中学会了靠边站,这一观点无论从经济、金融来说,还是科研、实体经济业态来说,都远非不靠谱。

这两三年,因为东北三省的经济数据太难看,很多吃口水饭的媒体、享受嘴炮乐趣的看客们都似乎义正言辞地探讨东北的桎梏和出路,看起来一脸惋惜、好不热闹,但我却未见到什么像样的法子。

掐指一算,当年高考出关后,我在哈尔滨和长春两地也已先后呆了17年的光阴,这青春丰茂的17年间,也常憋得难受,想说点什么,但却总感觉自己说不好,既不学术又不生动,于是欲言又止。今日空中暗夜漫漫,思前想后,加上近来的点点触动,就谈点个人体会吧。

在我来看,东北很多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因为成才难、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不解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就不会向这聚集,企业、产业就会缺乏竞争力,金融运转的土壤就会很贫瘠,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就会很空洞。周而复返,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贫困陷阱,根上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陷阱就爬不出来。

东北三省,知名的高校过去是有几个,但时至今日,是不是还像以前那么“高”就另当别论了。为何?

一者,好的生源进不来,优秀的学生留不住。在我求学过的两个985高校,考研、保研进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门坎以下的,而且差好几个台阶,同水平高校输送来的学生几乎没有。在东北我读本硕博的生涯里,在专业里我是尖子(这点没什么可谦虚的,也没什么可骄傲的,我主要用这个来说事),我代表着牛逼,但我看上眼的同学们后来都走关内了,留下的——抱歉我这里就不积口德了——质量差强人意的都不多。

二者,师资是不是这种情况?其实大同小异,近亲繁殖是东北高校师资队伍成长的一大特点,这样不一定不好,但长期不改良基因肯定有病疾、有缺陷的,关键这违规自然规律,学生永远超不过老师,一茬茬的,越长越蔫吧,能有好吗?

三者,优质海外、域外师资吸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星蹦的苗子又留不住,为何?没说法、没待遇啊,谁不养家糊口啊——这一点跟南方截然相反。既得利益者谁舍得吐肉,也自然没有还在体制里的人愿意冒犯这些既得利益者为贤士推开欢迎的门。好吧,你一没平台,二没待遇,靠情怀哄人来啊?而且更为关键的,你还没有情怀,无法让人画饼。

四者,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事业单位是什么情况。关系、门子、路子、圈子,这些东西有没有、严不严重?在这些部门里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辛辛苦苦努力好几年,不如人家七大姑、八大爷、上级领导的一句话,关键这不是修饰,这竟是提拔人的主流。那么这样的用人导向,让那些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如何自处,如何说服自己久留?这样的情况还不光发生在兵卒身上,有些外来的领导也吃过亏,所有的抱负、规划,到头来都碰了钉子,为何,因为本地有堡垒,甚是坚固,油盐不进、枪炮不透,玩死你。

东北的问题首先在人的问题,选人、用人的风气、机制不彻底改变,其他都免谈。最后,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黑压压一大片,多是些弄权舞币之徒,还粘点近亲的畸形特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让我如何爱你,北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