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来时顾黄河,去时望青山

引子: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主倡“大历史观”学念,尤善攻明史,以《万历十五年》享誉海内外,另有《黄河青山》和《中国大历史》等,思辨不拘一格、文风独成一派。又一生经历跌宕传奇,先南开学理工,后南亚从军征,终赴美做史学,真可谓“人生各处领风骚,不逊笔下真雄枭”。

——三郎

来时顾黄河,去时望青山

董文强(尚书省群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

黄仁宇先生(对,就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的自传,我理解,“黄河”叙说饮水思源;“青山”叙说终了之所。“黄河青山”映射出作者的思乡愁绪,然而却也描述出作者的洒脱,正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与其说是自传,我更加认为本书的史书气息更为浓厚,一者作者经历丰富,也正好处在那个战火纷飞时代的前沿,二者作者的“大历史观”,在撰写时必然涉及历史的领域。也因此,读罢本书。

无论你经历或者正在经历什么,我们都要把它看做是一笔财富。作者坦言“我恰巧出生的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而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成就,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早年的经历,当然还有先生的智识。抗战爆发“投笔从戎”毅然参军,后参加远征军去到缅甸和印度,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东北、日本等地供职,后落于美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正是这些其军事、政治经历,才为其后来认识、梳理、研究中国历史、中国问题提供了素材、独特的视角。所以,你无论经历着什么,都要努力尝试把它看做是让你攀爬人生高峰的阶梯。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有个站位。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最可能的结果是很难找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坚持”,可能是在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之下都做不到的。作者却给我们有力的指引。其对“蒋介石抱有一份敬仰,却也用自己的方式对毛泽东保有一定的敬重”;研究中国时,西方观察家不是将中国视为“白雪公主”,就是看成“老巫婆”。事实上,中国两者都不是,作者力排众议之下,为此也此处极大代价。也因此,坚守这个词,在任何时刻可能都显得“弥足珍贵”。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热爱这个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有一种客观认识。中国,是一个承受了几千年发展前行,却在近代遭受巨大挫折的国家,在长久的“幽闭思想”的催化下,放眼望世界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不认识这个世界(或者我们从来都没有好好去认识),也不能好好的去认知自己了,但是我欣赏钱穆先生的描述: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曾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曾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怀抱“大历史”观来认知中国过去、当下与未来。也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以深沉之心来热爱这片土地。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转眼悠忽鬓苍苍。读他人,就是读他人的人生境界、修为识见、定位抉择与从容不迫。把《黄河青山》推荐给大家,把黄仁宇先生推荐给大家。

2016年11月20日晚于长春

附荐两书: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明史之作。1982年的英文版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想把中华历史写得洋洋洒洒容易,想写的言简意赅又不贻笑大方很难,参与《剑桥中国史》编撰的黄显然具备这种能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来时顾黄河,去时望青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