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修成了仙

为什么他们修成了仙

三 郎

周末,宿醉后,推荐几本比较喜欢的传记。梵高,我一向敬佩这么极致的人,甚至偏执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将艺术推举到一个超越时代的高度;苏东坡,才华浩瀚、心胸百川,将人生提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层面,大致是中国古典文人中,我最有好感的一个;王洛宾,西部歌王,他把高原、湖泊和最真的生活都化成了纯粹的音符,不光三毛,我也痴迷于他的才情;李鸿章,一直被误读多于了解的晚清重臣,在滚滚而来的历史海啸中,谁又能独善其身、明哲保身呢;袁克文,你难以从他身上找到任何父亲袁世凯和兄长袁克定的影子,他如同疯狂的焰火,在糜堕、叛逆和莫大的苦闷中找寻自己的燃点。

1

《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梵高传》

厄文·斯通

我深信,仅是不经意想到他的名字,包括我的很多人就已肾上腺激素水平飙升,更何况要跟随Irving Stone的伟大作品《渴望生活》,重温梵高悲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温森特·梵高,用极为短暂的一生,天真而执着地,体验着殉道者的凄惨生活,并在创作死亡之际,勇敢地将枪口对向自己即将枯萎的身体。他太过纯净,心灵上不曾沾染最微小的尘污,他太过热烈,灼烧着他所挚爱的一切,他太过真实,让太阳的光辉有了流动,他太过虔诚,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完成创作生命,他太过天分,同时代中没有成熟的土壤,他太过凄惨,承受着世间最极限的困苦和孤独……

读毕四十余万字的《梵高传》,久久无法自拔。

2

《梵高生活》

丰子恺

作为对《渴望生活》的补充阅读,选择了丰子恺 的《梵高生活》。

读完后,终究距欧文·斯通的《梵高传》相去甚远。由于缺乏缜密考证和故地拜访,难言厚传博记,只能算是彼时的情况梗概,或者说是梵高生平说明会。

由于缺乏适可而为的想象力,作品中的梵高很显得简陋和突兀,仅读此书的阅读者恐要生疏了这位大人格者和大艺术行者。

3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在我看来,《苏东坡传》能成伟大,70%归功于苏东坡,30%归功于林语堂。

往日闲中读书,只觉惬意,今夜忙里偷得片刻闲读书,方觉幸福。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回讲赋词两首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泪千行……”。既然十年相伴,怎受得起十年相离,再见只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几日勤读,合上《苏东坡传》,万般不舍。幽幽子时,兀自为这位“人间不应无一难得有二”的旷世才子喟叹唏嘘,心绪难平。

4

《王洛宾》

言行一、王海成

“野火在迷雾中闪耀,火星熄灭在空中,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分别在桥头,夜晚就要过去了,黎明来临,我的爱人哟,我将随着一群吉卜赛女郎走向远方。”

这位西部歌王走过传奇一生,他才华横溢,英气高产,为世界留下一首首诗一般隽永的民歌;他生性乐观,处事豁达,虽蒙十八年牢狱之冤苦,却极少抱怨和自艾;他踏踏实实,平和泰然,用审美的纯净去传承美,创造美,升化美。他的一生异常曲折,又极富传奇,他以其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热忱和执着,折服了权贵军阀,感动了寻常百姓,倾倒了才女三毛,美化了俗世凡尘。

5

《李鸿章传》

梁启超

本书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可见,在清末动荡凋敝的近半个世纪,李鸿章形影其中,功过皆著,不可磨灭。

梁启超所著人物传记甚多,但《李鸿章传》可谓最出彩的一本,梁承西方传记之体,且载且论,较为客观地还原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李鸿章大人。

6

《袁克文传》

王忠和

袁克文,袁世凯的二子,”风流不作帝王子,更比陈思胜一筹”。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人。

袁克文与张伯驹、张学良、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一生放浪形骸,其才华、其风流、其郁郁之情都堪比陈思王曹植,时人也皆视这位皇二子为子建再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什么他们修成了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