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乌合之众》,我看了整整一年。
是真的,从春暖花开看到春江水暖,边看书还边做笔记,写几句感想。并不是我突然转了性子,实在是因为拖的时间太长,看了后面忘记前面。
/// book
乌合之众
读书笔记
勒庞《乌合之众》
作者:勒庞
书当然是好书,毕竟已经风靡了百余年。语言也不晦涩,每个词我都认识,也能理解句子意思,但看完一页就不知所云了。能坚持完整地看完,我觉得我读书的境界又精进了一层。
我从没有看过社会心理类的书籍,当年考试也是拼了命死记硬背才考过了《心理学》,至今也只记得弗洛伊德、荣格、皮亚杰等几个名字。学得最好的知识点,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多次运用到不良情绪的自我排解中。
但读了《乌合之众》,也真是有收获。其对“群体”行为的描述,及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阐释得入木三分。我在读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一些群体性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全无关系,实质上却是系出同源。
比如提到群体的几个典型特征,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粗看觉得荒谬得不可思议,细想又觉得准确得不可思议。尤其是当个人处在群体之中的时候,几乎都是抱着随大流的心态,绝不标新立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倒是与中庸之道十分契合。
举例说明。
作者:勒庞
走在路上坐在家里刷个手机,各种场景下都能遇到问卷调查。一般情况下我都与人为善,配合着填写或简单或复杂、或清晰或烧脑、或有趣或无聊的各种题目。不过这质量着实没有参考价值,除去性别、年龄之类的确切信息,其他题目我永远是随大流,安安分分做一个分母,按政治正确的选项选。反正将“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中庸精神贯彻到底。
又比如小姐妹聚餐,吃什么永远要费一番波折,因为大家的回答都是两个字“随便”。“随便”多了,组织委员总结摸索出了典型经验,每次组织聚会,必列出2-3个选项供大家投票,以微信截图为证,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执行。其实这也侧面体现了群体的特征:对群体领袖的服从。哪怕这个领袖一开始并没有想过成为领袖,但一旦他提出个人观点,群体便很容易一拥而上被其征服——尤其是在解决“吃什么”这一难题的时候。久而久之,哪怕组织者不再列出选项而是直接抛出自己的想法,群体也极容易赞同,因为我们实在是不愿意费这个神。
作者:勒庞
群体还有一个典型特征是冲动。白话说“冲动是魔鬼”,我自诩理性大过感性,冷静压制冲动,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善用搜索引擎来兜底。况且我的星座已经注定了把金钱掌握得无比牢靠,所有消费都是谋定而后动,几乎没有冲动的时候。所以我基本能避开诸如“骆驼奶粉”“排毒足贴”之类的网红(智商税)产品,反正以后肯定不得被骗买保健品。
然而,冷静自持如邹嬢嬢,还是有过冲动消费的时刻,跟双十一的狂欢有关。你看,当你与手机后一张张虎视眈眈的面容形成连接,共同构成了消费群体的时候,群体无智的特征便已经悄悄生长,理智就已经离你远去。于是,我在某年双十一的23:50分,点进了一个头部直播间。哪怕我事后多次复盘,每次都觉得直播间是电视购物的升级版,然而当时当刻,我还是在主播“还有3000份,还有1000份……”的提醒中,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在群体中拼死拼活杀出一条血路,抢购了一只时装手表。是为近年来冲动消费数额最大的一笔。
由是观之,读书还是有些许好处的,能让你在进行事件复盘的时候快准狠地找到源头,然后提醒自己避免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河流奔腾不止,瞬息万变,只要你还在河流旁继续行走,哪有不湿鞋的时候?好比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读《乌合之众》,却并不能阻止我继续是一名“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