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工作的意义+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即使是像我一样对于历史、社会学知识匮乏?,看这本书也不会构成任何阻碍。看书的过程中,好几次觉得令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工作即正义
当然,努力工作本身没有问题。但我发现自己有一种近乎执念的对努力工作的推崇:

“工作伦理的幌子之下演化出一种纪律伦理:不用在意尊严或荣誉,感受或目的——全力工作就好,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即使你完全看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而这样的观念背后,是一种对于自己的不安全感、自身价值的缺失,不仅容易让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人,也会让人迷失自己:

“工作是决定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除了那些由于世袭或暴富,可以自给自足悠然生活的人以外,“你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指向人们所在的公司以及该公司的能力。在一个擅长分类且喜欢分类的社会里,工作类型是一种关键的、决定性的分类,是所有其他社会生活的锚点。它将人们分类,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自己的上级,让下级服从自己。工作类型也定义了人们应该匹配的生活标准,定义了他们应当与谁为伍,应当与谁划清界限。职业生涯标记了人生的旅程,是回溯人生成败最重要的记录,是自信与彷徨、自满与自责、骄傲与耻辱的主要源头。”

这样的观念,会导致一种以工作为基准,其他事都围绕工作、服务于工作的生活设定:
“工作类型影响着人们的全部生活,它不仅决定了与工作过程直接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决定了预期的生活水平、家庭模式、社会生活和业余生活、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正是这个“独立变量”让人们塑造自我,并准确预测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确定了工作类型和职业规划,其余的事情就水到渠成,需要做什么也基本确定下来。总而言之:工作是主要的基准,所有其他生活追求都可以基于它来规划和安排。
还记得2020居家隔离,为了能够让我顺利完成一周最多达28节的线上授课,不至于失声说不了话,爸爸妈妈都会让我在家少说话。现在回想总觉得有点心酸,难得的与家人一起的时间,我们三个工作至上的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为了工作让步。
我仍热爱工作,但我觉得一味“努力工作”,是一种不能思考自己生命意义的懒惰。我想自主优先定义、选择自己在乎的、热爱的事情,然后让自己的生活以这些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因为“工作即正义”便让所有其他的事情都靠边站。毕竟,如书中所说:

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有趣又体面的事情可以去做,那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夜以继日拼命赚钱只会和它们失之交臂。这种体面生活的门槛被设定得很低,一旦到达人们就失去了继续攀升的动力。无论如何,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深刻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经济学家,以及渴望改善世界的布道者描绘的画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