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少儿不宜

这学期接手了6年级的语文,对我来说,还真的挺有压力,一个没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连累学生。

在给6年级的学生上阅读课时,我先向他们推荐了几本书,受到同学们的鄙视,这几本书是:《纳尼亚传奇》《柳林风声》《霍比特人》《魔戒》《安徒生》。于是让他们自己列出想读的书,然后大家一起投票,得票最高的是《巴黎圣母院》,其次是《西游记》。

这个结果让我很惊讶,想想我上六年级时读的书,真是自惭形秽。《巴黎圣母院》我初中的时候读过,当时觉得晦涩难懂,读的脑壳发晕,要不是看完开头就一定要知道结尾的好奇心驱使,真的坚持不下去,看完之后对雨果的书而远之,不敢轻易开读。并且这本书也不是最优秀的,说完我的惨痛经历后和建议后,同学们还是想读这本书,那好吧,我们定好师生一起读这本书,每天一章。

我开始觉得我低估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对阅读课充满了期待。

在比较了陈敬容、管镇湖和李玉民三位老师的译本后,我选择了李版,陈版语句冗长,留有悬念,对阅读能力要求比较高,当时让年少的我读的很痛苦的就是这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管震湖老师的译本,语言优美,但李版胜在短句较多,比较容易理解。

对我来说,这次重读雨果,有超乎意料的惊喜和收获,这次阅读才开始真正领略作者天才般的语言把握能力、无处不在的幽默和吐槽、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见解。第一次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没有读懂。我沉迷于雨果优美的文笔,这次读《巴黎圣母院》好像在读一本新的书。

在学生这里,出现了我意料之内的反应,也出现了我始料不及的情况。这本书的结构像是圆形剧场,书都读过三分之一的厚度了,男女主角才上场一次,我们的阅读一直在外围打转,开始有同学叫苦不迭,雨果的文笔实在是太“啰嗦”了,第一个星期,艰难的了解背景,男、女主人公都只出现一个名字;第二个星期,书中各色人物刚露个影子,到第三个星期,作者的文笔绕回对建筑的种种高见。总之,每天读一章,读这本书的头一个月,都还没有摸到剧情。我笑着给他们打气:“自己选的书,一定要读完。”“精彩的都在后面”。

西方经典,对于初次阅读的的人,尤其是小学生来说,真的挺挑战的,需要家长、老师的陪伴和引导。我觉得阅读西方文学可能要跨过某道坎,因为语言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不熟悉和翻译者的语言水平都会造成阅读上的乏味和困难,(所以我推荐的书不是童话就是魔幻,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都可以减轻这种不适感)不过跨过这道坎,阅读理解能力上来了,就不会这么乏味了吧,或者说习惯了就好。

正好这次他们选择了《巴黎圣母院》,我也就顺水推舟,借机挑战他们一下,希望有老师的陪同和引导,希望能稍微减轻一下阅读难度。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我都准备了一个主题:

第一次阅读课和同学们谈论怎样选择书,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读经典。

第二次阅读课给同学们介绍雨果生平,这位天才般的作家在文学上拥有极高的恩赐,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但另一方面,他的私生活混乱放荡,让人大跌眼镜。我们为上帝赐给他文学方面的恩赐而尊重他,但也仅限于此。正如圣经所说“没有一个义人”,希望对于任何人,我们都学会尊重,但不要崇拜。

第三次阅读课介绍雨果和建筑,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读了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在这封信中,他谴责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暴行,“世界公民”的视角让人惊叹,《巴黎圣母院》花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建筑,希望他们能理解雨果对建筑衷心的热爱。

第四次的阅读课则是挑选出精彩的段落朗读,领略雨果的幽默和讽刺。

不过第四次阅读课出现了意外,一上课,全班同学就喊道:“老师,这本书少儿不宜!”

我愕然:“哪里?”

“255页。”

这一章是写军官浮比斯和爱丝美拉达约会,有一段话的描写有些露骨,难怪他们不适应!这一章的内容对于已经被罪恶玷污成年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很单纯的很的孩子,则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以前读的时候,对这一段压根没印象,这次阅读我还没有读到这一段,一时之间有点不知道怎样处理才算妥当。

全书中最过分描写应该就是这一章了,我建议他们先放下这一页,继续往下看,我们的重点是看作者要讲述给我们的故事。但已经有同学对这本书起了反感,就让他们换一本书读,这次我学乖了,找出学堂的阅读书单推荐给他们。

接下来,我们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最后一次阅读讨论课,针对这一章,我们看见圣洁的情感被罪玷污扭曲的样子,也看到爱情会让人盲目,所以圣经告诫我们要保守自己的心,不管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都要注意保护自己。这些事情本来没打算讨论,不过遇到了,可以趁机讨论一下,对他们来说,可能这个话题还是早了点,从他们的反映可以看出,以前应该没有人和他们正式的谈论这个话题。

本来,还想和他们讨论书中出现的“圣殿避难”的问题(卡西魔多在刑场上救下爱丝美拉达,根据“圣殿避难”的原则,爱丝美拉达在圣母院受到庇护,连国王都不敢轻易冒犯),这让我想起上帝为以色列人设立的“逃城”,雨果对奇迹宫廷围攻圣母院那一段的描写,让我想带领同学们对照着狄更斯的《双城记》一起读。很遗憾,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涉及到。

《巴黎圣母院》的阅读,就这样以一个匆忙的方式收场。我们要读的下一本书,是《霍比特人》,这本书我比较有把握,暑假的时候刚刚重温过,希望这次的阅读,能带给他们更多的益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巴黎圣母院》的少儿不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