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畅读姐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有一种错觉,好像回到了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但遗憾在于细节太少,所以读着不过瘾,于是乎,我把《三国演义》又拿出来了,想再过一过看男人们打仗的瘾。
从朱元璋生到朱元璋死,七十一年,作者写了213页。二百多页,无法把朱元璋的一生写详写透。我从这213页里,感受着朱元璋的样态。
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爱而且信任,作为丈夫,朱元璋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他的妻子,我想马皇后也是幸福的。完全没有看到有如刘邦的老婆所遇到的情况,朱元璋对于马皇后是感情深厚的,是又敬又爱的,马皇后也像我们普通女人一样,会去劝谏自己的丈夫,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始终是交心的。
朱元璋对于太子,真是父爱如山,给了朱标最好的教育和最大的关注。连太子死后也要立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确实是偏心的,但一想到他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对于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尽全力的扫平道路,这和我们最普通最普通的老父亲是多么的相像:我给你的一定是我能给的最好的!
朱元璋对于其他的孩子,其实也是操碎了心。他受过苦,挨过饿,所以害怕自己的子孙受同样的苦,于是乎,他老人家想了一系列的制度去保证子孙的生活。
可以说,从国家的治理角度上,他选择了太子朱标,所以按皇帝的标准培养太子。但一个国家毕竟只需要一个皇帝,那么其他的子孙怎么办?其他的子孙也是皇帝的亲族,可以说皇帝就是大家的饭票,从理想角度去考虑,选个好皇帝,国家千秋万代,皇族便可以一直是特权阶层,不愁吃喝安享荣华。
这种理想主义,应该叫做草根理想主义,朱元璋白手起家,珍惜亲人,重视家庭,但他不能理解或者说没有想到在权利面前,兄弟之间的你死我活。更没有想到他的理想主义,一旦不再与历史规律同步,势必会被反噬。所以这种理想主义是一种空想。《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朱元璋做的太多了,他应该去学学《金刚经》,或者去学学道家,去体会无为的含义。只有对于历史规律有理解的人,才能明白要无为。
从家庭角度,朱元璋做到了家长的极致。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而非放眼国家建设。他的眼光到底短浅了,制度的设置没有着眼于国家的富强上,因为他其实是一个忽视历史规律的人。叹叹!朱元璋推翻了一个王朝,又建立了一个王朝,却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去搞国家建设和制度设立,这是非常遗憾的。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朱元璋的故事读完了,随读随记,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