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随读随感——朱棣

原创: 畅读姐

朱棣这个家伙,我太喜欢了,所以等不及看完,就想写两笔。

第一,这个人太直男了,硬汉式风格,我喜欢。靖难的过程里好多次差点死了,还在给手下人画饼,然后脆弱留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说起来,对于朱棣这样男人,对权利充满向往,真不是罪过,因为他确实当的起,器量、能力,都配得上。不得不说,朱允炆真的是太嫩了,之前写朱允炆削藩那里,也分析过了,朱允炆还真的是没讲究事由合法和程序合法,让朱棣这个老江湖给钻了空子。

朱棣自己倒是把削藩给做的很彻底。《明朝那些事儿》里,对于朱棣削藩,没有写的太详细,都是流水账。但是从流水账里可以发现,朱棣削藩用了十几年,他可没跟朱允炆似得,立刻马上办完,心里想的和手上马上办的应该有所区别,对吧。朱棣的器量真不是一般的大,是特别的大。

第二,朱棣太聪明了,书里没一句说他聪明,但我处处觉得他聪明,他绝对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但是智商再高,没有器量的匹配也是瞎掰,朱棣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迁都,无一不显示出他的大格局,虽然这里头都有他的小算盘,都有他对于皇位来路的心虚。但是能把心虚表现得财大气粗、理直气壮,也是够牛了。

最重要的是,朱棣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太合我胃口了。修《永乐大典》,1403年开始,1407年结束,三亿七千万字,内容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知识财富。

朱棣,明明没啥文化,解缙想糊弄糊弄得了,结果朱棣真不是随便能糊弄得,要钱出钱,缺人就招聘。我有种感觉,面对着朱棣,谁也别想骗他。而朱棣面对着他想干的事,他就没想过打折扣!

郑和下西洋的篇章,把我读哭了。我觉得郑和真的应该单独写,郑和太牛了,我觉得郑和做事情特别有全局观,他不会站在自己的视角或者普通人的视角,他更多的是站在的国家的角度。

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手机、微信,真碰上事了,想跟领导请示一下,那是不可能的。他在东南亚、印度、非洲,再怎么着也联系不上老板啊,所以任何事都得自己做判断,而且他的任何决定都代表着皇帝代表着国家。这个责任真不是一般大,所以说郑和的能力太强了,心理抗压能力也太强了。

郑和是伟大的,经过他的努力,西洋各国都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郑和给他们带去了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承认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且不抢掠,从不主动出击,即使是自卫也很克制,可以说郑和把明朝的开放、文明、宽容带到了他所到之国。

郑和的外交,使得“万国来朝”,而且因为各个小国都需要朱棣的承认,于是乎,越南因为权利斗争,直接导致了朱棣把越南给收了。《明朝那些事儿》把很多事情写的特别轻松幽默,内容多,但写的有主有次,有的地方虽然着墨不多,但内容生动,读起来轻松有趣味,涨知识。越南这里就写的很有意思。对朱棣的种种描写都特别有意思。

第三,朱棣能做到让事情是它本来的样子。啥意思?就是朱棣做事就是做事,没那些个婆婆妈妈、叽叽歪歪的。迁都,说迁就迁,有困难就办,没法运粮食去北方,还要做城市规划,修办公场所,反正就是迁都不是一件小事,但这都难不倒朱棣,可能对于他来说,做事,就是按部就班的把困难都解决了。二十多年准备妥当了,迁!

现在,我看到朱棣亲自去打蒙古这里。还带着孙子——未来接班人一起去打。我真的是觉得这个男人太传奇了。当初因为鞑靼老是滋扰北方,朱棣问北方到底谁守的,结果大臣不敢言语,都看着他,朱棣明白了,老爹朱元璋就是让他守北方,于是乎,朱棣迁都、亲征,识破了敌军在诱敌深入的诡计以后,分析了利弊,拿出了应对的战术,获得胜利。而且好多次竟然是他直接领兵冲锋,我真是无法想象,皇帝去冲锋。

如果说迁都这里有朱棣的赌气在,我倒是觉得这是他的责任感使然,镇守北方是他的责任,老爸给的责任,他整了个两全的办法,国防、治国两不误。

朱棣亲征这里,也再次说明了,朱元璋杀人杀的太狠了,他儿子都没有武将能用,将来他孙子能用谁!

朱棣真是上马领兵,下马治国,完全做到了不偏科,而且是两项全能,都该给个满分。他不见了孙子,冷汗直冒那里,才发现,这个家伙也有的怕呀!但转念一想,这个场景,孙子都骑马打仗了,朱棣竟然还要亲自领兵打仗,真是也挺无奈的。以朱棣的脑子,应该就搞个军校才对,不知是不是皇帝们对于武将都太过忌惮了。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明朝那些事儿》随读随感——朱棣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