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泰隆《苏菲的选择》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苏菲的选择》
威廉•斯泰隆

1979

不谈书里的性话题和对宗教的不敬,单从作者威廉•斯泰隆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表现手法来说,《苏菲的选择》仍然能够引起很大争议。他从非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历史事件,想把人们讨论的重点从反犹主义引导到“普遍的恶”这个话题上。他还列举了一个事实,说在这场大屠杀中,遇害者不仅有犹太人,还有其他人,特别是斯拉夫基督徒。欧文•罗森菲尔德(Alvin Rosenfeld)在《威廉•斯泰隆眼中的大屠杀》(The Holocaust According to Williams Styron)一文中,表示同意斯泰隆的观点。他写道:“1. 斯泰隆承认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生不如死,但也坚持要用普遍性、一般性的观点来看待奥斯维辛,那是要谋杀‘全人类’或‘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地方;2. 和上述观点一致,他觉得自己的角色是要‘纠正’大家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大屠杀仅仅只是针对犹太人,他把注意力放在很多基督徒特别是斯拉夫人身上,他们也是在集中营里遇害的;3. 奥斯维辛既反犹太人,又反基督徒,因此,关于大屠杀中基督徒有罪的断言是不恰当的,甚至都没有必要;4. 历史学上解释说,基督教的反犹主义是大屠杀的动因之一,斯泰隆不同意这个观点,比较吸引他的是理查德•鲁宾斯坦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奥斯维辛既是个灭杀中心,甚至更是个资本奴隶社会;5. 如果和以奥斯维辛为缩影的欧洲式野蛮与奴隶制相比,美国南部对黑人的待遇已经很好了,而且,‘……相比之下,更显仁慈’。”
小说的书名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阿尔贝•加缪,他在1947年发表文章《人类的危机》,里面描述了人生在世进退两难的四个局面。其中一个写的是一位希腊母亲遭到纳粹强迫,要从三个孩子中选择一个任由他们杀害的故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威廉•斯泰隆《苏菲的选择》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