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欧文《为欧文•米尼祈祷》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为欧文•米尼祈祷》
约翰•欧文

1989

“我的一个朋友,突然提起一个让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的名字,拉塞尔什么的,”欧文回忆,“我的另一个朋友提醒我说,在主日学校(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英、美等国为工厂做工的青少年在星期日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我们经常把这个瘦小的男孩抬起来玩儿。他跟我们同龄,都是八九岁,但个子太小了,我们可以把他在头顶上传来传去。我很吃惊,说了一句这辈子最蠢的话:‘他那么小,怎么去越南啊!’我的朋友们满怀怜悯和担忧地望着我:‘约翰啊,’其中一个说,‘我想他还是会长个的吧。’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想着‘如果……’的问题,我的每本小说都是这么开始的。万一他没长个呢?这是我那天晚上想的问题。”主日学校的那一幕将会被写进书里,而这段回忆中的人,就成了约翰•欧文的著作《为欧文•米尼祈祷》中主人公的灵感来源。
欧文想要捕捉越南战争给他这一代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重大影响。生理影响从战死到为了避免征兵而自残,心理上的影响有失去战友,服役的亲朋好友死去等。“那恰恰就是我所要寻找的,”欧文在对耶鲁大学学生发表演讲时说,“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但不是你见过的那种从越南回来的受害者。欧文•米尼绝对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我们的国家一直都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你最不希望面对的,就是失去一个同龄的朋友。而我一直在失去同龄的朋友。如果你失去了同龄的朋友,真的能改变一生。”欧文认为,不一定只有去参军服役的人才是越战的受害者,再加上了解到拉塞尔战死的消息,于是写出了《为欧文•米尼祈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约翰•欧文《为欧文•米尼祈祷》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