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海贤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原创: 高原麦客

最近正在读陈海贤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书中提到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对两个自我有个很贴切的比喻。他说,人的感情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像是在指挥大象。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和大象的力量相比,骑象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发生冲突,骑象人根本拗不过大象。

这是一个深刻的启示,说明我们的理智往往无法左右我们的情绪。一直以来都是情绪这头大象说了算。

其实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做事情横冲直闯,感情用事,根本不考虑后果。给别人的感觉是,我全身带着刺,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往往不伤到别人,就会伤到自己。

如今过了不惑之年,觉得应该读一些好书,修身养性,做个内敛豁达之人。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人人都活在现实中,却依然想着心中的月亮。得不到,或者无法改变的时候,就会痛苦。正如一句鸡汤说的那样:“明白那么多道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说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不是说知识能改变性格?可一旦到了自己身上,根本没那么灵验。于是开始怀疑知识的权威性,甚至对自己产生无限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会自暴自弃的说:“唉,性格和身体是父母给的,我无法改变。甚至连命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这是一个巨大悖论,也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我总是觉得很多人像我一样,从那一刻起,开始放任自流,或者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再也不想出来。因为他们信命,也信任何违背命运的折腾都是徒劳。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几十年如一日待在体制内,不愿改变。因为他们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这东西往往很难改变。

人都有一个通识,和那些优秀的人比起来,自己哪儿哪儿都不行。比如在个人的晋升上,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和同事朋友的相处上,比如个人的成长,比如对于生活的掌控上,没有哪一样能让自己心满意足。

于是,就有人抱怨,优秀是一种习惯,就连失败的多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又一个无法走出的悖论。

前几天公司有个管理层的基础培训,培训老师是一个始终面带微笑的年轻人,长相看上去五大三粗,但说话和做事特别有亲和力。在整个培训课上氛围融洽,不时有激烈的掌声响起。

清楚记得,在培训期间,他指着一位神情专注,一脸阳光的学员说:“就他学习的态度,和他脸上迷人的笑容,哪个老总,哪个女孩不喜欢呢?人还没开口,已经把快乐带给别人。只有自己是贵人,才能遇到更多的贵人。送给别人一个微笑难吗?不难,可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

很多时候,理智和情绪在对抗。最后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错失了很多机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懊悔中。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打过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中痛苦地消耗着。

人能自我改变,或者说能自我选择,做一个了不起的自己吗?陈海贤老师说:“能”。书中开篇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就是做出的一个安于现状的选择。这样看来,无论是情绪,还是理智,都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好坏之分,看你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

最好的状态不是骑象人驯服大象,让大象乖乖的按照骑象人的想法行走。也不是让大象放任自流,骑象人不管不顾,而是骑象人和大象之间的一种默契。因为情绪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能做的不是妥协,而是深挖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最终把焦虑、痛苦、愤怒、恐惧,变成一种情绪愿意接受的激励和爱。

说一个我的故事,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特别贪玩。没考上二年级,结果一年级上了两年。父亲很生气,也可能是随口说说,叫我:“老一年级”。那时候,农村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不懂什么叫激励。父母大都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棍棒之下出人才。

所以家庭教育非常粗暴,主要以惩罚和嘲讽为主。“老一年级”就像一根芒刺一样,很多年一直伴着我,让我无法从自卑中走出来。有时也会被一些激励的话,搞的热血澎湃。可一想到“老一年级”,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很快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这种感觉像是一团挥之不去的迷雾,始终笼罩在我少年和青年时期。

现在想想,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当然,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和儿子的相处中。在家里,我是出了名的火药桶,如果儿子放学没有按时回家,或者考试失利,就是对我最大的冒犯。常常会歇斯底里,一通乱发脾气。过后又非常后悔,这样的方式有用吗?说实话不但没用,而且适得其反,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回忆当时的情景,大脑一片空白,动物属性在那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后又非常后悔的状态。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当年父亲对我粗暴的教育方式,今天又在我和儿子身上重现。

自从开始读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也在不断审视自己。我会根据老师提出很多心理上的案例,不断对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在发火时,我究竟在做些什么?这样做对整件事情有没有改变?

相当一辆汽车,在原地空转。当我在发火时,只不过满足了自恋,和一个权威者对于弱者的震慑。也许对方会恐惧,会害怕,会反感,但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逆反或者对抗是高压之下的必然结果;自暴自弃,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是另一种结果。

下午听「得到」的音频栏目,里边提到查理芒格25个人生开关。其中,第一开关就是激励。芒格说,你永远不要低估激励的作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要用得上激励,就不要用别的东西。说明要驯服大象,靠的不是武力,而是爱和激励。

有一段时间,有意无意会在大脑里评判周围的人。那个人怎么那么自私?那个人又是那么迟钝?那个人非常懒惰?那个人又怎么那么自以为是。这种思考虽然是一种信马由缰的漫步,却在潜意识的强化下,最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写在我的脸上。

过分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我有没有直接的好处?不但没有好处,还会占用大量的内存。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正是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思考中被消耗殆尽。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成长,是学习。那就不应该把稀缺的注意力浪费在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

有人把情绪与理智的纠结,错误的认为是自己与自己的战斗,可真正的情况是,哪里有什么敌人?没有情绪这头大象,寸步难行。没有理智校正、提醒和激励,大象会漫无目的。

人的焦虑、恐惧、懒惰和无为,常常不是主观因素。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担心,担心做不好,担心别人会嘲笑,其实无形之中我们放大自己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实,在别人心中,你做的事,你这个人根本没那么重要。

为自己负责,爱护自己,先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点一点建立自信,培养自己的习惯,并且用心呵护情绪这头大象。路漫漫其修远兮,想要到达终点,做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需要骑象人和大象之间建立一种长久的信任和默契。

在某些情况下,理智就像一个指挥员,所有的行动需要大象来执行。只有把大象的潜能调动起来,让大象自愿上路,最终享受到行动的快乐,人才能走的更远,站在更高。所谓的理智,到最后,只是起到微调的作用。
0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陈海贤的新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