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是罪与罚而是论自由

原创: 畅读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是一本宝藏书,特别是电影也足够优秀。今天和好朋友又聊到这本书。对于成年派娶妻生子的以后的心理,我也想出了一点头绪。

之前,我不喜欢成年派有这么多戏份,总是思考海上的那一段,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让成年派说那么多话,并且以他开始,又以他结束。

今天,我突然明白了,直到影片最后,成年派的妻子孩子回家了,一家人拥抱的那个场景,才是这部影片的升华!因为,从成年派的从容,我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他没有疑问,也不再惧怕苦难。

而今,当我们纠结于情爱,纠结于物质,纠结于各种执念,不管这个执念是雅是俗,一个人有执念,他便无法真正的自由。就像我刚读完的《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韩子奇,执着于玉,便受累于玉,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还失去了最爱的人和最爱的女儿。美文精选网:www.meiwenjx.com)

神秀大师有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六祖慧能亦有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壁纸

神秀的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已经极高深,因为大部分人因为各种理由:什么童年挫折也好,什么原生家庭也好,病痛也好,情感创伤也好,兴家立业也好,出人头地也好,扬名立万也好,总之人人皆可有自己的执念,而且可以把执念当做立身之本,神秀说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简单把之理解为“日三省吾身!”——反思、反思、反思!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已经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

但终究执念就是执念,《金刚经》有一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祖,把执念已经想透了,一切对执念的执着,都让人不得清净,无清净便无彼岸。之前,我也会想,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世界?慢慢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平行世界,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自己的牢笼。身体的病痛和精神的折磨,便如各层地狱一般。而很多喜乐,却无法让人想象到极乐的样子。而,我这段时间总是会去思考内心的自由,我觉得这个内心的自由,可能是离清净比较近的,是离极乐比较近的。为什么呢?

答案便是六祖慧能的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读之泰然,一切控制着我们的执念,我们为之哭为之笑,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得一时之欢愉,或得一时之痛苦,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就像面对饥饿,馒头和牛肉有什么分别?它们的区别是一个是碳水化合物,一个是蛋白质,但它们终究是碳基元素,在整个能量守恒的宇宙里,分解聚合,轮回不止。

所以,为什么我会认为《金刚经》是极其高端的哲学,因为佛祖,把人琢磨透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由,但找佛祖的无一不是一个求字。于是佛祖告诉我们了,这是不能见如来的,何为见如来?清净也!求清净,越求,便越不得!美文精选网:www.meiwenjx.com)

回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本来,我一直在想派有没有罪?其实,到现在,我也无能评价,派到底有没有罪。但派结婚生子,回归正常的生活,是因为他得到了清净,他的内心得到了自由。我想,这也是所有人都选择了老虎的故事的原因。派说,你选择和上帝在一起。我想说,因为人人都渴望清净,羡慕清净,清净才是拥有着绝对力量的因素,它让人不要把一件事简单的理解为有罪或者无罪,是正还是反,所以人人都无法审判派有罪没罪。

为什么我会认为派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呢?获得了清净呢?因为派,趟平了自己的整个灵魂。

派濒死的时候,已经自问过自己了:你吃过人吗?老虎回答:大约吃了两个。派其实十分在意自己吃了人这件事,他濒死之际其实无法原谅自己。

我想这个书里有,而电影没做体现的细节,本来我觉得电影这样挺好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谜底留在结尾了,保持电影的绝对美感,但现在想来,其实书里的这个细节很高级,只有这个反思和自我审判的过程,才能体现派有三个信仰的意义。所以这可能也是书和电影的两种表达形式的区别。电影怕破坏连贯性,尤其是这个故事的谜底想留在最后,给人一个震撼的感觉。书里的这个细节,使得派的回归普通生活,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信仰,并且呼应了派有三个信仰的设置。

信仰呀,信仰让人的灵魂有归宿。《西游记》里孙悟空学技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个心,是个脑。总之,是个非实体的地方,就像有人问,灵魂到底在心还是在脑,其实无所谓,无所谓这个地方到底在心还是在脑,物质的东西终归要回归宇宙物质,信仰让人相信灵魂存在,并且有地方去。所以,信仰,使人容易平静和清净。

派,濒死之时进行了自我审判。无论这个审判的地方在心还是在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灵魂,他终于正视了为了活下去他究竟做了什么,以及他是否还愿意活下去。我相信人形小岛影射一位女性,我以前认为那是他母亲,而我现在认为那是他的女朋友。派摘下红绳,绑在树上,和小岛告别,之后他一下顺利的到达了墨西哥湾。派,选择了活下去,并且他把之前吃的两个人的事,都一并给自己做了清算。物质归到物质,灵魂皆无残缺!派借信仰的帮助,得到了内心的清净。

他最后的一点执念,便是想和老虎告个别,但是老虎一次头也未回!为什么?为什么派想告别,为什么老虎不回头?他们明明是一体的啊!

这是自我审判之后的自我成就!老虎在审判之时便已经退位了,他只不过是下不了那只船,所以它最后做的事只是陪伴,而非主宰。但,自我审判之前,老虎是主宰着派的。也就是说,派被兽性控制,被欲望控制,被执念控制。自我审判之后,连老虎,也想明白了这件事!它不再有为所欲为的土壤了。派的兽性都变得清醒了,它怎么会执着?它一定会离去,无影无踪,无挂无念!

派的留念呢?他说他从未好好告别,他回到了陆地,这一切作为人的悲伤才涌出来,用他的话说,他受尽磨难,死里逃生,而这一切又不能言说,他要借助这悲伤,醒过来。告别困顿的自己,整理清醒的自己!

千帆过尽啊!派醒过来以后,便彻底自由了。特别是保险调查员选择了老虎的故事以后。

派先是正视了自己的欲望和本能,然后是趟平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相信派得到了自由。他不再有恐惧,他也不再执着,他理智却又感性,但终究他不再会被自我束缚了。

派的故事是极端的,但正是这种极端才让这个故事可以做多重的解读。一万个人读,便有一万种解读。

做不到本来无一物,便尽量时时勤拂拭吧!
思考,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我而言是一种拂拭,读书、写读后感也是一种拂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是罪与罚而是论自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