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4389 贼六 9月28日
BEGIN
最近翻看王强的《读书毁了我》,这是一本谈书的书。个人并不是要介绍这本书讲了什么,而是有感而发,想要记录下自己对于读书的一点想法。
我想,我是喜欢看书的,但自己是不是一个爱书的人就很难说了。
读书毁了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哪里有什么毁与不毁,一种令自己觉着振奋别人觉着不俗的亮眼说法罢了。
早与晚
快要进入大学,我才开始花大量时间看书,这算是比较晚了,说句实在话,早与晚的定义没什么意思,很多事儿,做就完事儿了,冷暖自知。
(美文精选网:www.meiwenjx.com)
纠结于开始的早与晚,在我看来,是一件正常而愚蠢的事情。当想要做一件全新的事情的时候,对自我而言,太需要勇气了,顾虑多多,有些放弃的想法实在符合人之本性,所以说这很正常。令人尴尬的是,当我开始犹豫的时候,我是相对理性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精力被顾虑消耗得太多的时候,整个人就不好了。患得患失的人绝不会快乐。
我不认为自己有超人的精神力,更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更多时候我会刻意避免与别人比较或竞争,寻找一种自定义的随性,做一个“实用党”。早点开始与晚点开始,对一个更多关注内容与自我的人来说,影响很小。
我的读书是从高中将毕业开始的,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甚至刻意的意识,也就是说,在这个节点的前后,我的观念变化是很大的,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觉醒”都不觉得过分。现在只能这样说,回过头看,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这些时间的成长与改变归结到那个节点,至于客观的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我就不清楚了。
图书馆
现在想一下,假如不进入大学,不靠近图书馆,自己会不会看书?答案还真的不好说,不过不看书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美文精选网:www.meiwenjx.com)
图书馆这个东西可真的太好了,对于习惯于看纸质书的穷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当自己的消费观逐渐形成,就会发现很多书没必要买,有些书实在是消费不起,而图书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图书馆还给人更大的选择空间,选择书籍的过程也是增长见识的过程。
钱确实会限制人的自由与发展,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至于影响的大小与相关程度的深浅,就仁者见仁了。
虽然我很少买书,但我觉得自己能够理解那些买书人的欣喜。即使在做同一件事情,人们的出发点也很有可能不同,有人为书籍的内容付钱,有人更喜欢完美的装帧;实用党不见得看不惯附庸风雅之流,在乎门面的人也不见得没有拿不出手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废话,我根本不关心别人怎么样,有书看就成。
一次买两本
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说,买书一次买两本,对此只能说,有钱真好,或者说这么花钱真有个性。
实际上,一次买两本有诸多好处。
最简单的,你可以对其中一本做任何处理而不心痛,对书籍精心保护的人肯定能懂。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甚至撕开剪开,都不怕。还有就是,不怕丢,不怕外借。反正还有一本新的备用。不方便处也很明显,占用空间,消费高,当然对于一次买两本书的人来说,这种问题肯定不是事儿。毕竟,不是真爱不会这么干的。
其次,对于那些专注于内容的人来说,书籍只是记录信息的工具,有时候想要快速整理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直接裁剪是好的方式,而书籍多是双面打印,买两本书的好处不言而明。
处理方式与心情这种事情很难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事方式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用,虚荣,世故等等,不解释。就以买书这件事来说,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消费背后的观念更有感染力,有人愿意把自己仅剩的钱用来买书,你能想象支撑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吗?
阅读方式选择
最后,关于纸质与电子阅读,我只想说,现在非常迫切地想要把Kindle出了,这是我最不慎重的消费之一。
获取信息的形式不同,随着而来的,是内容上的差别,纸质阅读与网络化阅读的差距就是如此巨大,两者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化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阅读的内容,这样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本《堂吉诃德》,即使我在心底暗示自己应该关注内容,但是在移动端阅读的时候,依旧是坚持不了多久,而且阅读速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网络化阅读的便利程度无可比拟,很多人偏爱纸质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且愿意去读纸质书。就拿我来说,没有图书馆,看书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为书籍付费,不管纸质还是电子版,没什么好说。
这样讨论未免太小家子气,站在高处看,网络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纸质阅读依然在潮流中挺立,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是广而博,一个是精而专。
这里不由想起一句,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我们可以以高大上的语气表达某些看法,令人振奋,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以网络化为例,它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包含各种复杂信息处理的结果,谁还没有些抱怨网络不够智能的经历呢?有些词汇对群体适用,看起来简单,对个人来说,更多的是呵呵。
不过话又说回来,活着总得翻几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