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畅读姐
我完全没想到《蝇王》这样恐怖,而最后我还要感谢作者能及时停笔,没更加恐怖!合上书页,我想到的是青少年犯罪这个议题。
是的,我没想大谈特谈《蝇王》里面关于人性的议题,也不想去分析文明和野蛮。当然,正是这类的主旨才抓着我读下去,所以,《蝇王》在探讨人性方面极为卓越,但我反而不想继续在人性方面做引申了。毕竟,有人说过:人性的进化,是极为缓慢的。我相信,正是这种缓慢,才会让人们误解自己已经拥有了十分卓越的人性,而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兽性。
好了,我不想多在此处着墨。我只想说一说那两个孩子的死亡,我想通过这两个孩子的死亡去看看《蝇王》在青少年犯罪这件事上有没有给我们一些启示。
《蝇王》中的孩子们,六岁到十二岁不等,六岁左右的孩子们被他们自己称作“小家伙们”,有一部分不知具体年龄的孩子,但一定不到十二岁,他们是唱诗班的孩子,被称作“猎人”,有几个大孩子,十二岁左右,拉夫尔、猪崽子、杰克、罗杰,这几个孩子是岛上两派的核心成员。
两个孩子的死亡,一个是西蒙,一个是猪崽子。都是在后期死亡,作者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
第一个死亡的是西蒙,西蒙被杀之前,杰克带领“猎人”第一次围捕到了野猪,他们极其兴奋。但是因为火灭了,拉尔夫看到船错过了小岛,他们失去了一次获救的机会。拉尔夫指责杰克调动了所有人去打猎,没有看住火堆,这对杰克是一个巨大的挫败,因为杰克此时正因为第一次杀了野猪,给大家带来了肉而兴奋不已,拉尔夫却指责杰克。
在这种微妙的情绪冲突中,大家以烤肉大餐的形式,把冲突转入暗涌。
烤肉大餐之后,孩子们开始跳舞、狂欢,电闪雷鸣中,西蒙回到这里,却被当做“野兽”,大家群起而攻之,西蒙被活活打死。从拉尔夫和猪崽子包括后来的其他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在打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那是西蒙,但他们其实并没有及时收手,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这是西蒙。
试着去分析的话,“野兽”的误会,其实读者是知道怎么回事的:这些孩子们有想要弄清真相的愿望,拉尔夫他们几个人组成了“探索小队”,付出了一些行动,但“探索小队”里大家互相不服气,又都陷在恐惧里,所以并没有成功识破真相,他们离西蒙遇到的真相仅仅一步之遥,但是“探索小队”的判断力显然不及西蒙一个人。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判断力极容易被情绪和某些氛围所影响,判断的失误势必导致他们有限的认知无法全面分析局势和利弊。这也是他们会误以为“野兽”真的存在的原因,也是他们会那么轻易的不做任何判断的,就冲向了西蒙的原因。他们被情绪和气氛所点燃,不做判断的就付出行动。我甚至会把这种行动当做无意识行动,因为在气氛的烘托下,集体情绪的感染下,个体意识微乎其微了,冲向西蒙,更像是一种集体情绪支配下的集体行动,每个人都没有去真正的思考就冲过去了。
如果我们去分析,结合《蝇王》所展示的场景,我们会发现,对于孩子来说,气氛是一种特别可怕的东西,这也是“孟母三迁”的原因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氛围严重影响孩子的判断和认知,当然很多时候,氛围也受情绪的影响,所以我把氛围和情绪放在一起说。
第二个,从西蒙之死来看,孩子们一旦行动,很难及时收手。《蝇王》里面,西蒙死去后,作者只描述了几个人的表现,但是已经可以让读者明白,孩子们认出了西蒙,但是孩子们没有停下来,似乎他们的行动有了惯性,然后他们一下子做鸟兽散状。再之后他们选择集体失忆,或者是把西蒙的死当做一个意外。
拉尔夫说这是一场谋杀,而猪崽子并不认可,猪崽子把西蒙之死进行了合理化解释,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去思考,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对于是非对错,可能有天差地别的区别,拉尔夫认识到了“人性之恶”,而猪崽子显然不承认,所以拉尔夫说这是一场谋杀,而且他试图谈起这件事,想让大家去思考。而猪崽子不认同拉尔夫的想法,而且他和其他孩子一样,选择失忆,选择闭口不提,选择顾左右而言他。
大家一起对西蒙做出了伤害,但是大家对于西蒙之死显然和拉尔夫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尽管他们一再强调自己在“跳舞”和太可怕了,但他们没有人愿意去提起西蒙。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孩子对于严重后果的事情,他嘴里出来的内容,可能并不是全面的真相,就像猪崽子和其他几个孩子的表现。他们毕竟是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承受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所以他们可能会给出一个自认为的“合理性解释”。
还有一点,要引起关注,就是孩子们认出西蒙之后,他们尚在“集体舞蹈”当中,他们没办法停止,他们无法阻止行为的惯性。
我记得上学时候,老师讲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两个概念。《蝇王》里面,孩子们对西蒙的死亡结果,本来并不主动追求。所以,如果一开始是一场意外,孩子们误会西蒙是“野兽”,西蒙之死尚可以被当做意外。但是显然孩子们认出了西蒙,而他们竟然无法停手。当他们认出西蒙以后,还在继续伤害他,那么他们对于西蒙的死亡结果即使不是直接追求,至少是一种放任心理。他们在事后,觉得可怕,但他们在当时其实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停下来。这种放任,我认为是符合间接故意的定义的。所以拉尔夫说的对,这是一场谋杀。但拉尔夫之外的人,都不认可这是谋杀。
说了这么多,这种行为的惯性叫做什么?我想这是一种控制能力的欠缺。他们毕竟是孩子,在“集体舞蹈”里面,在那种氛围里,他们的情绪被点燃了,他们的认知和理性本就不成熟,在那种氛围里,那种情绪下,本就不成熟的判断力失效了,本就不成熟的控制力也失效了,于是,一群孩子打死了西蒙。
再看看猪崽子的死亡,猪崽子是光天化日之下,被罗杰撬动石头砸死的。起因是杰克和罗杰一派,在晚上去抢劫猪崽子的眼镜,得到眼镜可以生火。
猪崽子的眼镜之前碎的一片是杰克情绪爆发而摔碎的,这一次当杰克成了大部分孩子的头领以后,为了让自己能够随时点火,夜袭并抢劫了猪崽子。
有了抢眼镜这个前提,也就有了猪崽子要眼镜的合理性了,而要眼镜,是一场谈判——一场糟糕的谈判。因为他们认知的有限,加上拉尔夫和猪崽子的情绪濒临失控,还有杰克一帮的力量优势,就像他们无法成功开一次大会那样,他们也无法来一次真正的谈判。这一次罗杰撬动石头,对于猪崽子的死亡是一种积极追求的状态了。这又是一场谋杀,而且是直接故意杀人。而其他孩子完全的臣服于杰克和罗杰了。
其实西蒙之死和猪崽子之死之后,又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谋杀,对象是拉尔夫。这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孩子们的盲从。对于所谓权威的盲从。杰克弄来了肉,然后杰克以一种力量权威的姿态影响到了孩子们,孩子们逐渐涂花了脸,变成了野蛮人。
对于拉尔夫的猎杀行动,孩子们采取了围捕,烟熏等方式,而他们并没有去探究为什么要杀拉尔夫。他们只是盲从于杰克的权威。那么杰克为什么要杀拉尔夫?我们读者可能会认为是拉尔夫曾经指责过杰克。猪崽子告诉拉尔夫,杰克恨他。但拉尔夫不知道恨的来源。
我们会发现,杰克对拉尔夫的恨其实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实质性东西,我们会认为孩子之间的不服气、互相指责和互相辱骂都是一种孩子气,一种义气用事。但是一旦脱离规则的束缚,杰克竟然会下达命令,围捕拉夫尔并且要杀了他。
这才是《蝇王》这本书的递进之处,孩子们偶然杀了西蒙,然后公然的杀了猪崽子,再然后就开始主动要去杀拉尔夫了。只能说感谢作者手下留情,拉尔夫没死,不然这个岛上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见会发生到多么可怕的地步。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蝇王》里面的三场谋杀去总结,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意气用事,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情绪,更不要小看孩子们所处的氛围,还有别忽视孩子们的行为惯性,他们一旦要做什么,或者已经做了什么很难及时收手,他们缺乏自控力。特别是,孩子对于权威处在一种想打破它,但又可能盲从于它的矛盾中。而孩子们又处在一种认知不全却自认为自己认知很强的矛盾中。还有,别忽视孩子的“选择性失忆”!
很多专家会建议我们多关注孩子,就是因为孩子们“不能失控”,比如《蝇王》里的小岛,这个小岛就是一种“失控”,孩子们“完全自由”了,他们的这种自由就暴露出了他们的认知不全,受情绪左右,行为惯性等等等等的短板。所以,读完《蝇王》以后,我严重的意识到了我的短板——对青少年心理的完全空白。从《蝇王》入手,简单分析,可能有不对之处,在此也算是一种探讨吧,以探讨的形式引发思考。也推荐
《蝇王》可被挖掘的内容非常多,我仅仅拿出了三段故事,以我有限的能力,想到了这些,如果有哪位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大咖能够分析一下这本书就好了。
文章存档:《蝇王》读后感
系列文章: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除去心中野兽,即是净土】
《蝇王》读后感 【戈尔丁描写的人性之恶】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童心的背后,是人本身的残暴和贪欲】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孩子们很勇敢,但也为他们担心着。】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文明与野蛮的对峙一直存在,从未消停过】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当野蛮战胜文明的时候,也是内心堕落的时候】
威廉·戈尔丁《蝇王》读后感 【生而为人,善良是最起码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