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比技巧更重要的可能是意愿

原创: HAOMIN

《影响力》,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豆瓣评分8.7。

这本书在一月初就看完了,但一直忙于工作,闲暇时也比较慵懒,使得这本书的读书心得一拖再拖,今天终于逼迫自己动笔啦。

本书意在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些交际原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心理学机制。主要有六个原理: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短缺原理,另外次要些的还有认知对比原理、关联原理等。每一个原理作者都有生动的案例来佐证,尤其是营销方面的案例。而实际上了解了原理的内涵之后,我们自己也非常容易地能联想到生活中的案例,并且承认这些原理的客观存在。

具体的书本内容就先不透漏太多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即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升影响力,比技巧更重要的可能是意愿。

《影响力》这本书和我们剖析了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一些心理原理,明白这些原理再配以一些具体的方法也确实能达到影响别人的目的。但回想起自己从不愿意影响别人到把影响别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之一的心路历程,我越发发现技巧其实并不是很多人不去影响别人的障碍,更多的是缺乏影响别人的意愿,或者自己影响别人的意愿没有被唤醒。

举一个例子。

朋友A,低调、冷静、负责,勤勤恳恳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公司看来,是一位合格的员工,但可能离优秀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主动体现自己的影响力。她会因为责任心去答应领导提出的请求,也会因为善良主动帮助同事解决工作难题,但鲜少因为想要去传递正能量影响别人而主动出击。其实,想要传递影响力很容易,即把自己积极的想法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听到;把自己要做的事认真的做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反之,如果一直处于被动和无意识的状态,会大大降低影响的强度和效果,也会拖慢自己的职业发展速度。

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沟通,A渐渐明白一直以来她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习比较多,忽略了对团队的影响。学习力提升之后,还需要带动团队一起进步。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是这行列中的一员吗?

简单来说,就是潜心工作,业务能力强,活跃度高,有担当,善思考,能带动他人积极向上,影响力强的这类人。光有知识储备和技能,而没有团建能力、影响力,还是不够的。软硬实力相加,成为积极乐观,有工作激情的人谁不喜欢呢?而我需要向这个方向突破和提升。

看到上面这段话,我有理由相信她已经唤醒了自己想要去影响别人的意愿。一旦打开了意愿的大门,技巧和方法都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逐步提升的。

再举一个例子。

朋友B,管理着一个团队,她一直苦恼于为什么团队成员一直问题不断,又不断的安慰自己别人的选择关我什么事。其实这就是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如果只是觉得员工的问题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只是希望通过一些沟通的技巧让自己少些烦心事,那么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影响别人的前提是,你真的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是正确的,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也发自内心的认为是更优的选择。接下来,自愿自发的采取行动,通过别人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帮助其收获你认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这才是影响力从萌芽到开发结果的顺序。

可能有人又会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啊,为什么要影响别人。这种观念又回到了最初始的状态了。无为看似是一种民主和宽容的状态,但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懒惰和消极免责的想法。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认知体验不断升级的过程,一个人把自己的认知心得分享出去,让另一个人增加一种新的认知选择不是很好嘛。最终是否接受的权利还是在另一个人手中。事实上,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影响着。看书被作者影响,交流被说者影响,《影响力》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的“作者”、“说者”。

啰啰嗦嗦这么多,最想表达的是意思有两点。

第一,技巧是可以习得的,但意愿是需要从心出发的,说服了心,提升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在工作中因为缺乏影响力而导致发展受限,我建议先去说服自己的心,而不是看《影响力》这本书;

第二,积极影响别人其实是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鼓励每一个人把自己美好的思想和积极的见解表达出来。

最后,祝晚安,希望“先读后感”平台上的文字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些人,爱上阅读,爱上思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影响力》:比技巧更重要的可能是意愿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