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福柯》约翰娜·奥克萨拉《福柯》加里·古廷:“离经叛道”的哲学家

如果对知识的热情

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

而不使求知者走出自己的领地,

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

米歇尔·福柯 (1926.10.15-1984.6.25)

最近连续读了两本关于福柯的简明导读。

起因是2月份在B站看了一位读书up主的视频,种草了《如何阅读福柯》,买回家一连摆放了几个月,才终于在上周末读完。

这本书与一般的哲学家导读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深入原著,从福柯的著作中挑选出十段关键文本,作者奥克萨拉则以专家领读人的身份,对其详尽地进行研习和解读。每一段文本都像是一根杠杆,撬动起福柯思维的一角,奥克萨拉像是举着手电的探路者,从这被撬起的一角照亮深入福柯思想内核的道路。

全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福柯的哲学研究成果。从1960年代“考古学时期”的《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词与物)》《何为作者?》《死亡与迷宫》,到1970年代“谱系学时期”的《尼采、谱系学、历史》《规训与惩罚》《性史(第一卷)》,最后到1980年代“伦理学时期”的《性史(第二、三卷)》。

考古学时期,福柯通过研究某种具体文化(例如如何看待疯癫)在历史中的起伏变迁,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质疑科学的话语体系,让读者意识到理所当然之事(疯癫是一种精神疾病)其实并非一贯如此,也并非必然如此、不可改变(早年间疯癫曾作为一种对理性的补充而存在)。

谱系学时期,福柯更进一步,在考古学阶段“是什么”的基础之上,问出了“为什么”,并从权力关系和支撑这种关系的“认识型”(社会总体的知识框架)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就此将对历史的阐释赋予了更大的现实意义,使他的思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改变现实的“工具箱”。

伦理学时期,福柯的生命进入了最后阶段,也许是由于五十不惑,也许是由于病痛折磨,他的研究转向更多地关注人、关注自我,他认为人可以自由地建构自己,于是鼓励尝试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从而抵抗现实的规训,算是回答了“怎么办”这个问题。

从中,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同阶段福柯研究重点的转移,但更加明显的是他内核中永恒不变的“离经叛道”和对探索可能性的强调。

上完这十堂“专家评讲课”,我对福柯的理解至少可说是上了一个小台阶。

但这种感觉更像是和福柯打了个照面,朦胧地捕捉到了他的大致形象,却总有些地方不甚明了。

譬如,书中说「福柯将人诊断为现代认识型的问题。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某种人的存在既是意义的源泉也是自然世界、人类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必然意味着模棱两可性和循环性。」但我却不能理解为什么以人为中心的现代认识型,必然意味着模棱两可性和循环性。

又如,书中有时直接出现了福柯著作中的一些术语,却没有解释,例如“经验-先验的双重构造”、“真理游戏”、“问题化”等,十分影响理解。

福柯站得比同班同学高

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的《福柯》,希望从另外一个侧面对福柯进行观察,从而更立体、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福柯。

这本《福柯》与《如何阅读福柯》在厚度上是差不多的,相较而言,《福柯》的系统性更佳,为此也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时间顺序来进行介绍,并且放弃对某一段文本的深入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上文提到的几个问题,在更为系统性的讲解之下,都得到了解答。

首先,作者古廷对福柯思想的渊源介绍得颇成体系。

例如,上文提到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认识型”,事实上来源于康德,而福柯说它存在内在矛盾则意味着他对包含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在内的现代哲学的批判。为了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廷对康德的思想、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进行了介绍,以示福柯打靶打在了哪里。

具体来说,康德的人既作为“经验”领域知识的源头而属于“先验”领域,同时,人又能根据经验以及社科知识来认知自己,因此也是属于“经验”领域的认知对象。福柯认识到,在现代哲学的解释里,没有学说能够连贯地阐释这样的“既先验化又经验化的人”,「各种学说基本都涉及不合理的简化:要么是把经验领域简化为先验领域(如胡塞尔),要么是把先验简单地归入经验范畴(如梅洛-庞蒂)。」

这就同时回答了“为何现代认识型具有模棱两可性和循环性”以及“‘经验-先验的双重构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

“问题化”和“真理游戏”这两个术语也能在书中找到详细的解释。

“问题化”是相对“边缘化”的一个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削弱版的边缘化。边缘化针对疯人、囚犯等社会边缘群体,是一个社会强加在个体身上的最强约束,从身体到精神的自由都被剥夺;而问题化则针对社会的主流成员,他们同样被社会约束,只不过约束力稍小,使得他们依旧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我建构。

“真理游戏”表示创造真理而提出的多种话语系统。它表示当下的和历史上出现的种种知识体系,但福柯以“游戏”名之,表达了一种质疑态度。我们往往将自己的知识体系等同于某种程度上的真理,就算还不是终极真理,但随着历史发展,我们相信知识体系是逐渐趋近于真理的。然而,福柯反驳了这一点。他认为,尤其是在与人有关的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上,每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都不过是一种权力的话语,它背后站着的是社会的权力结构而非真理,因此是一种“真理的游戏”。

福柯参加柏林的抗议

除了为我答疑解惑,我还发现《福柯》的翻译水平要比《如何阅读福柯》优秀不少。

在读《如何阅读福柯》时,我经常读着读着要返回几行再读一遍,才勉强能理解句意,而读《福柯》则顺畅不少。

举个例子,同样的一段福柯原文,在《如何阅读福柯》中译作:

「如果哲学不是对思想本身的批判性工作,那今天的哲学(我指的是哲学活动)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努力知晓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而是赋予已知的东西以正当性,那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在《福柯》中则译作:

「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个人觉得后者显然通顺易读了不少。

综合来说,我个人会更喜欢《福柯》一点,但《如何阅读福柯》依旧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指南。

福柯与萨特参加巴黎示威

最后我要说,福柯是一个令我感动的哲学家。

在以冷静和理性著称的哲学界,很少有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首先是令我感动的,而不是令我在敬佩的同时本能地质疑。

也许这是因为,尽管我自诩是个保持怀疑的人,但福柯的质疑精神显然走到了我前方不知多远的地方,因此我很难有余力在理性上质疑更多。同时,福柯的思想展现出的那种极端的自由,对我来说是极为动人、甚至性感的。

他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和逻辑思辨,颠覆了整个现代哲学、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知识体系,而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颠覆不是重新建构一套限制性的体系,而是打开了无限可能性的大门。

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曾颠覆时代,但他们要么距离我们的时代遥远,以至于他们的思想至少已经部分地被内化为当今的世界观,要么研究领域太过抽象,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十分遥远,因此,都没能如福柯般给予我灵魂的震颤。

福柯是具有现代性、实践性,甚至预言性的。

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从福柯四、五十年前的思想中看到我们如今的现状。

当他提出“作者已死”,作品的意义可以与创作者的意图无关时,我想到了目前盛行的AI作画、AI作诗。前阵子有人用AI画出的作品参赛,竟力压众画家作品夺魁。这不正是“作者已死”的最好物证吗?

全景敞视监狱造型

当他阐释现代的权力结构——规训权力时,我汗毛倒竖、脊背发凉。权力不再集中在某个帝王手中,而是变得去中心化,通过无处不在监视渗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在一座物理加信息上的全景敞视监狱,从摄像头的监视,到人群之间相互的监视,到自我审查、自我阉割的监视,现在甚至到了利用一切交易和浏览信息实现了机器监视的地步。

当他为边缘者正名,从历史的角度证实这些非主流的价值观或亚文化中实则蕴含着社会改良的可能性时,我感受到深深的慰藉。在当今的社会,一切细微的价值判断都被端上台面,人人被迫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永远保持“主流”,普通人也很难在被边缘化的某个时刻坚持自己而不是被迫缴械投降。福柯的思想给了我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后盾。

立足历史,关心当下;保持好奇,拥抱可能。

我私心用“离经叛道”来形容福柯,这个词在我这里是绝对的褒义,因为他有魄力视一切经典权威为无物,构建起自己的无限宇宙。

福柯头戴牛仔帽

(本文配图为《福柯》书中插图)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福柯》约翰娜·奥克萨拉《福柯》加里·古廷:“离经叛道”的哲学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