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相约星期二》

原创: 孚悠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它实在是太好了,让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紧接着又读了第二遍,还给我的姐姐也买了一本,书的名字叫《相约星期二》,下面我就把这本书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作者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米奇·阿尔博姆(1959—),讲述的是他的大学时代的恩师莫里·施瓦茨在不久于人世前给他上的最后十四堂课,讨论生活的意义,话题看似沉重,读起来却非常轻松愉悦,引人深思。全书整体像一篇毕业论文,有简介,有大纲,分为14节课,从第一个星期二到第十四个星期二,每周一节,毕业典礼则是老师的葬礼,中间还会穿插师生二人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米奇毕业以后二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当时的时政热点等。每一节最长6页,最短的才1页,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读起来很轻松,非常适合平时忙,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人。此书1997年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中文版余秋雨作序),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并于1999年被翻拍成电影。

你可能会想,这位老人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呢?其实他的人生看起来也没有多了不起,他是布兰代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起路来也弱不禁风似的,好像一阵大风随时都会把他拂入云端”,他是个舞迷,每周三晚都要去哈佛广场的教堂参加“免费舞会”,他挤在一群学生当中,脖子上围一条毛巾,穿一件白色T恤和黑色运动裤,随着音乐扭动、旋转。可是后来他不能跳了,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经过了各种检查,医生宣布:70多岁的莫里得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预计还有两年寿命。如果你听这个名字觉得很陌生,那我告诉你另一个得此病的名人你就知道了——史蒂芬·霍金。莫里老人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以后,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接待很多来访者,和一些讨论小组一起讨论死亡,讨论死亡的真正含义,讨论各个社会阶层是怎样由于对它的无知而惧怕它。
“接受你所能接收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了”……他的一位同事把他的这些“格言”整理出来寄给了《波士顿环球》杂志,而这篇报道后来又到了美国ABC金牌主持人科佩尔手里,于是在某个星期五的晚上,莫里老人出现在了科佩尔的“夜线”节目中,出现在了电视屏幕里,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他的学生碰巧在自己的家里看到了这个节目,于是他又想起了他与莫里教授在大学时的师生情深,想起了自己自从毕业就再也没去看过这位老人,于是他去拜会了自己的恩师。

米奇惊讶地发现,不能再跳舞、游泳、走路、甚至连吃饭都费劲的莫里一点儿都没有自怨自艾,他说:“我也许就要死去,但我周围有爱我,关心我的人们。有多少人能有这个福分?”。他鼓励米奇不要接受没用的文化,要去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当时的米奇却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工作狂人,直到突然有一天他所在的报社工会举行了罢工,他也面临着失业危机。他又想起了莫里,莫里叫他过去,他们约定了星期二,那是他们校园时代的聚会日,他们又在20年后捡起了这个惯例,于是,之后的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坐飞机跨越七百英里去看望莫里,聆听他的教诲,一直持续了十四个星期。

关于衰老。莫里说:“我是个独立的人,因此我内心总在同这一切抗争——依赖车子,让人替我穿衣服等。我有一种羞耻感,因为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不能自己擦屁股,你就应该感到羞耻。但我又想,忘掉文化对我们的灌输。我的大半生都没有去理睬这种文化。我没有必要感到羞耻。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这就像重新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一段真的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要自立自强,有一天老了不能动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没用了、只能给子女添麻烦,甚至有的人会性情大变,易暴易怒;为人子女的可能也会觉得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儿不一样,因为一个是一天天衰老,一个是一天天成长,还有句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总之为人父母的和为人子女的都不愿意面对衰老这件事。如果我们都能仔细想一想莫里老人的话,换一种思维方式,去一起乐观地直面衰老、甚至死亡,多拥抱彼此,哪怕是拍拍肩膀,过马路时挽着手臂,会不会让我们与家人的相处更融洽更健康呢?
关于对衰老的恐惧。莫里说他乐于接受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事实是,你总是要死的。”
我们都怕衰老,会为眼角新添的皱纹而伤心,为鬓角长出的银发而烦恼,我们喝各种补药、锻炼身体、学习养生知识,为的就是让自己衰老的速度慢一些,也许我们最该学的是他面对衰老这一不可抗因素时的豁达和洒脱,也就是他说的——与生活讲和。

关于感情。“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读完这段,立刻让我想起了在北京学瑜伽教培的时候,老师跟我们提过冥想大师博格老师教给他们的处理愤怒的方法:当你发怒时,不要强迫自己克制它,而是去感受它,然后告诉自己你在发怒,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发怒时你就已经从这种情绪里抽离出来了。与莫里老人的处理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博格大师也受到过莫里老人的启发(偷笑)。
关于死亡。“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死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但你有回报。这是人类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的地方。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这是米奇的录音机录下的莫里最后一句话。是啊,我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从来对死亡都是避之不谈,仿佛谈了它就会找上你,不谈它就会远离你一样,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而且和我们孤零零来到这个世上一样,我们也会孤零零的离开,那么,在这之前,好好的去思索一下这个课题,也许更容易让我们在有生之年想明白怎么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质量,就像莫里老人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十四节课涉及了很多人生课题,比如:婚姻、家庭、原谅等。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请一定好好品味它。通读完全书,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一位慈祥睿智老人的形象在眼前挥之不去,时空和距离都不存在了,你会觉得很温暖,好像这位慈祥的老人就坐在你的面前,让你变得平静、温和。非常羡慕作者米奇得遇如此良师,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像一座灯塔一样指引着方向。也感谢莫里老人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热爱,他用尽生命残余的能量给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上了一课,真正配得上他的墓志铭——一个终生的老师。

ps:推送中出现的歌曲《TheVery Thought Of You》就是书中米奇的妻子唱给莫里的那首歌;
感谢一起学瑜伽教培时认识的好友卿卿推荐给我这本好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好书推荐——《相约星期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