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

原创:Somus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遨以游。突然想起诗经里面这句,第一次接触“耿耿”这个词,该是“耿耿于怀”,总以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后来渐通人情,可知这个词背后蕴含之心酸无无奈。之后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因等待宝钗未果执笔写出《秋窗风雨夕》,里面有一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再后来看到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里面“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描写的一个具有如柏舟般芬芳馥郁美好品质的女子因“愠于群小”而“受辱不少”,最终“心之忧矣,如匪澣衣”,这大概是这个词最初的来源。《诗经》果然为五经之首,言简意赅,感情质朴而又充满新意。就拿这个比喻来说,“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镜子,不是什么都能容纳得下,我的心不是磐石,不可以随意转动,我的心不是草席,不可以任意席卷。寥寥数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描写出女子温婉如玉之下不屈的锋芒。而《燕燕》中用下上其音的活泼欢乐燕子起兴,开启万古送别诗风,之后送别诗可谓友人亲人之间传情达意的有力工具,耳熟能详的像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还有边塞诗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以及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错,这本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为《和董传留别》。而我最钟爱的莫过于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尤其这句“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零零散散的意象营造出看似淡淡清幽的忧思,“哀而不伤”,中国人最喜欢中庸之道,太浓烈则不庄重,太平淡又无味,可仔细推敲,哪首诗会不伤呢,诗本就是或言志或抒情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媾止”这四句又给人描绘出一个矛盾善变的俏皮女子形象,人们总感动于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这句纵然看似美好,殊不知,这首本是一个即将被派往战场的丈夫对妻子许下的美好愿望和誓言,而真实情况是“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而最终也只能是一个未了的愿望深藏于心而已。相比之下,《郑风·女曰鸡鸣》里“宜言饮酒,与子谐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因无闲事挂心头,正是人间好时节,平淡之中又多了一丝浪漫,还有这首《鸡鸣》里“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简单的对话中也渗透着幸福。人终其一生大概要承认自己的平凡,无论你拥有什么,无论你失去什么,对于苍茫万物来说,人何其渺小,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可诗经无论怎么样品,总不像一个人所作,像是一批饱经苍苍的知识分子合作而成,尽管感情真挚,和具体某一位诗人相比,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比如太白的浪漫,子美的沉郁,子瞻的豪放,长吉的诡谲,易安与幽栖居士的细腻委婉,诗经总有一种世外人的身份以同理心踹测他人,既忧又叹,却又远距离冷眼旁观。

不知不觉,东方明矣,然而并没有人告诉我,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浅谈诗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