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俄罗斯套娃》三三:何时能呈现真实?

对不起
这也许是一篇十分刻薄的书评
它非常主观
仅仅反映我个人的审美趣味

这本《俄罗斯套娃》是今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十五部入围作品之一,因为参与了一个针对宝珀奖的读书分享活动,我“认领”了这本书的阅读任务。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被“俄罗斯套娃”这个名字以及「进入人生循环的人们,寻找着“脱轨”的瞬间」这句介绍语吸引。

这是一本包含十二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十二个月份将它们串联,由七月始,至六月终,在概念上完成了一次循环。

十二个故事里的人们,他们安逸的现状背后大都埋藏着隐秘的伤痛。

旧爱重逢的背后是来自智力缺陷的小姑的恶意;亲昵的信件往来背后是隐去锋芒的杀机;普普通通的母女关系背后是几乎要爆裂的压抑;闺蜜的甜点之约背后是只有一方参与的战争;看似光鲜的婚姻背后是妻子在少女时遭受的性侵;面试时的对答如流背后是父母死亡的残酷真相……

每篇故事的开头都很有吸引力。作者是设置悬念的高手,总能用一段充满暗示的语言勾起读者的好奇,就像引线已经被点燃,却还不知道炸弹埋在哪里。于是读者跟随引线闪烁的火光,渐渐深入人物荒原般的内心,结尾处炸弹炸响,掀起暴风骤雨。而风雨过后,或许迎来荒原的复苏,或许留下一地断壁残垣。

收到书时,我很满意它封面的简约设计。

但与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反,这本书的语言和叙事风格是繁复而臃肿的,塞满了比喻和“聪明的句子”,正如张悦然所形容的「缀满华丽的小装饰」。不得不承认,这种风格没有踩在我的审美点上。

书中经常有一些句子,虽能引发我的共鸣,却和小说本体脱钩。

比如《凤凰于飞》中写人们当着“我”的面讨论“我”被寄养的事:「他们还讨论了我,用对待商品的口气,好像完全没注意到我当时也在场。又或者他们以为,孩子的体内自带一个信息过滤器,要等他们的肢体发育成大人的模样,那个机器才会渐渐消失;而在此之前,孩子什么都不懂。」

这段描写很真实,“自带信息过滤器”的比喻也很辛辣。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猜测文中“我”的自残是否源于这种忽视,又是否源于“我”对孩童身份的叛逆,但等看完全文才发现,这些人对“我”的态度其实并不影响接下来的剧情发展,甚至后文也不再谈“我”的自残行为。

另外,单论这段话,我也觉得它略显臃肿,如果我是编辑,可能会把它删改成这样:他们还讨论了我,用对待商品的口气。或许他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仿佛孩子体内自带一个信息过滤器,等他们长大成人,机器才会消失。

又如《恶有恶报》中每一封书信的结尾都有一句特别的祝福语,例如:「祝你百毒不侵,祝你肩颈无忧,祝你从鱼腹中摸到海底宝藏。」

我非常喜欢这些祝福语,它们可爱又新奇,但我找不到任何它们与文章主旨的关联,也不明白作者写下它们的意图。

书中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

如果让我恶意揣测的话,我会觉得这些句子是先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现的,而作者不愿意放弃这点灵光,于是硬把它们塞进了文章。这种做法就像英文初学者学到一个新的高级词汇,就忍不住想在下一篇作文中把它用上。

本书作者三三与我是同龄人,与上一届宝珀文学奖获奖作品《夜晚的潜水艇》的作者陈春成亦年岁相仿。

但很奇怪,与《夜晚的潜水艇》让我看见恣意、闻见清新不同,《俄罗斯套娃》的故事散发出疲惫而衰老的气息。

同样带有奇幻色彩的《竹峰寺》(出自《夜晚的潜水艇》)和《俄罗斯套娃》,前者让我想要去探索那个世界,想到那座埋着石板的桥,我怅惋但欣然;后者却让我感到惶恐,担心惊扰了什么幽灵,被失败的人生或精神疾病吞没。

“衰老”、“黏稠”、“死亡”、“谜”是本书的高频词汇,精神的空虚、身体的残疾、早逝的父亲、强势的母亲是本书的基本设定,伤害动物、谋杀、进精神病院是本书的常见桥段。

我个人不太喜欢作者行文中的这种为暗黑而暗黑、为恶毒而恶毒的感觉。

《夜晚的潜水艇》与作者陈春成

同样是描绘现代人避无可避的孤独与压抑,讲述在克制与失控之间的挣扎,这本书让我想起安德烈斯·巴尔瓦的《小手》。

「现代化的进程总是带着冰冷和割裂,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也竖起高墙,长期的孤独导致了面对爱的怯懦和过激的对抗,以至于微小却无人倾诉的不安和震颤,最终化作海啸般的失控。」这是我读完《小手》之后写下的话,也是我私心认为的这个时代最重要主题之一。

《俄罗斯套娃》中的大多数篇目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亲子之间、好友之间、夫妻之间梗塞的关系,映照着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自己的影子。

《小手》与作者安德烈斯·巴尔瓦

但与《小手》相比,我觉得本作在心理剖析的深度、考察人群的广度以及故事整体给我的震撼程度上,都没那么出彩。

本书作者三三作为年轻女性作家,对于青春期少女那种被压抑到极致、近乎病态的心理,似乎反而不如巴尔瓦这位男性作家写得透彻。《弱化》(出自《小手》)中,少女一步步走向自残和绝食,因为她认为疼痛和饥饿才能证明她对自己身体乃至生命的掌控,这种荒唐的逻辑却因作者精准而细腻的描写,变得合情合理且令人心痛。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疯鱼》同样涉及少女心理的勾画,但与《弱化》相比,真实感和震撼度都差了一截。

对于其他超越其个人经历的人物,三三的描写就更显得脸谱化了。同样写婚姻的《马拉松》(出自《小手》)和《悲伤岛屿》,前者写辛苦的马拉松反而成为更令人疲惫的婚姻的避风港,其后故事的发展则指向消极行为引发的更消极的后果,主人公的心态变化值得玩味;后者在我看来则过于普通了,丈夫的出轨和拉拉扯扯的离婚,在度假海岛上目睹死亡事件引发的心理变化也写得不尽如人意。

《小手》故事中的畸形、残暴和荒诞程度超越本作,但却让我觉得比本作更加真实不造作,也更美。

三三在后记中说得很好:「在此我想讲讲自己写作的原因:我希望通过它抵达“真实”。所谓真实究竟是何物,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被凝视才能慢慢呈现出一种轮廓。」

希望在她往后的凝视之中,会渐渐靠近真实,为读者呈现出那些他们已觉察到、却难以形容的境况。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俄罗斯套娃》三三:何时能呈现真实?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