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鹿川有许多粪》李沧东:质问错综复杂的生活本身

所谓生活,
华丽、宏伟、高尚永远遥不可及,
卑鄙、肮脏、疲倦却总是持续不断。

本书是韩国名导李沧东的第二本小说集。

它与《烧纸》一样,描述了八十年代充满割裂感的韩国社会,讲述在倒塌的社会主义和轰鸣的资本主义的夹缝间生存的小人物的故事。

作者 李沧东

然而这本书又是与前作不一样的。

首先,在写作手法上,它变得更加具象和写实,少了许多意象和隐喻。

《烧纸》中桥上燃烧的人、漫天飞舞的灰烬、疯狂舞动的人体等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张扬意象,被更内敛、更沉重的表达所替换,成为坟墓般寂静矗立的建筑、堆满垃圾粪便的鹿川站前空地、夜空中一颗孤独的星。

这种写法淡化了《烧纸》给我的极强的画面感和电影感,似乎从文艺片走向了社会派电影,更真实,也更复杂。

如果说《烧纸》是从各个角度展示韩国社会面的割裂,那么本书则更专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割裂。

三十年前朝鲜战争的余波尚未平息,各路思潮在身边涌动。这让我想起《二手时间》里苏联解体后的俄国人,对共产主义的集体信仰被苏联的崩溃击碎,对自由民主的新信仰又被愈发贫困的生活击溃。南北划定三八线后的韩国,似乎处于相似的境地,贫瘠的现实让人不得不背叛崇高的精神,而无处安放的灵魂只能在孤独和压抑中变得日益疯狂。

面包还是理想,生存还是正义,苟且还是道德?

如果把手伸向了面包,似乎就必须舍弃生而为人的必需品。譬如亲情,《龙川白》中的金英真只有与赤色分子父亲划清界限,才能避世在乡村学校获得安宁。譬如品格,《鹿川有许多粪》中的俊植只有配合母亲撒谎、偷窃,才能少挨点饿。

而若是希望保持纯粹的理想,则更糟糕。这些信念坚定的斗士成为被众人唾弃、被社会抛弃、被政府紧盯的边缘人,无法工作、上学,一腔共产主义的热血也无力改变现实。于是他们要么为革命运动的白日梦而疯狂,要么沉沦酒乡逃避成年人的责任。

作者并未将大部分笔墨花费在那些坚定的斗士身上,而是聚焦于在意识形态的震荡中惶惑的普通人。

他们往往屈服于强权和生计的双重重压,内心却依旧隐隐被理想触动。他们一面确知自己的卑鄙,一面又不断为自己辩解。他们一边唾弃和憎恶那些身负理想的人,一边又满怀着憧憬和敬意。

时代将过于沉重的矛盾压在了这些普通人身上,使他们不得不在身份认同的困局中质问自己:“我是谁?我该相信什么?怎样才算活得像个人?”

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人而言,这个困局也许本就是没有出口的。

他也许走不脱那浓重的悲哀和压抑:「自言自语、牙齿缝发出的呻吟、喉咙里声嘶力竭的高喊,各种声音混杂着如怒吼的波涛般涌来。然而,那只是瞬间产生的一种幻听罢了。再回首时,那巨大的建筑物依然矗立在坟墓一般的寂静中。」(《龙川白》)

他也许将继续在黑暗与恶臭中挣扎:「在这片巨大的垃圾堆积层上,把所有的脏污、憎恶,还有那些已被抛弃的梦想,全部踩在脚底下,走向我那在渺茫半空中摇摇欲坠的二十三坪的安乐窝。」(《鹿川有许多粪》)

她也许在猛烈的痛苦中迎来自我的觉醒:「信惠感觉到一种冷水浇头般的恶寒,体内有种东西突破混沌醒了过来。那颗星悬挂在空中,我站在这里。任何人、任何东西都无法抢占那颗星的位置。我心里也有一颗星,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它夺走。“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信惠的内心充满了活下去的渴望。」(《天灯》)

无论如何,压抑或疯狂,犹疑或笃定,生活还将继续……

「人,最终还是要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鹿川有许多粪》李沧东:质问错综复杂的生活本身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