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岭脚的峡河村,到豫陕晋交界,再到边疆大漠,最后是北京和京城外的皮村,十六年的矿山爆破生涯因伤病而止,中年残弱时半是无奈地走上写作谋生之路。
陈年喜犹如一粒微尘,被生活的烈风驱赶,似要漂泊到天荒地老。
陈年喜
在这本非虚构故事集里,陈年喜用散文般的笔触写下二十一个或亲身经历、或由他人口述的故事,群像式地铺展开一幅由矿工、小镇手艺人、农民工构成的生活画卷。那一幅幅面孔、一个个肖像,都用汗水和血泪绘成。
陈年喜们的人生在我看来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似乎隔着遥远的时间和断裂的空间。
在那个世界,生命是那么轻飘飘,那么轻易地消逝在一阵爆响或一片寂静中,死与生被那么薄的一页纸分隔两侧。作者冷静地叙述死后的场景,一面谈判,一面埋葬,真实得令人唏嘘。
而更令人叹息的是,这种刀尖舔血、透支生命的生活又是他们权衡所有利弊后,没有出路的出路,一种无望的死循环。就像书中说的,许多矿工花两三万去医院洗了肺,又只得拼命上矿把这份笔花费挣回来。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故事。
一篇名字是《吃相凶猛的人》。这个人是作者的发小,有次偷矿时被矿警发现,慌不择路跑到了邻矿,被人逮起来用棍子打了两顿,逃出来后,一连吞了七碗浓稠的拌汤。
暗无天日,尘土茫茫,洞连着洞,「像到了怎么也走不到头的天边」。我难以想象他是如何不吃不喝熬了三天,从迷宫般的矿洞中逃出来的。
而这般拼命求生之人,最后被压扁在坠落的矿洞天板下。
另一篇《用平板电脑写诗的人》讲的是一位建筑工诗人,因为不会拼音也用不惯键盘,他用平板电脑写诗。他的一生都在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之间挣扎。曾为了诗丢掉爱情和面包,最终似乎向苟且低头妥协了。后来有一天,他在工地上被落砖带走,平板电脑里是他的遗作《布达拉宫》:
「那么多的朝圣者/他们用肉身丈量尘世到天堂的路/我是其中一个/用白卷和青灯/每上一级台阶/我就死一次/每伏一下身/复活一次」
我还是如此容易被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打动。他是位永远的真正的诗人,一步一叩首地登上他精神的、圣洁的诗之殿堂。
陈年喜在写下这个故事时,是否在死去的诗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说实话陈年喜的文风并非我最喜爱的那种,有时矫饰过多,有时借景抒情太刻意,有时为了塑造宏大之感而说些似是而非的哲言。
同时,这本集子在选材上的安排也有些欠妥,多个短篇之间有素材和文字段落的重复。
但在他笔下那一段段生死面前,我不该苛责过多。
毕竟我已从他的叙述中看到了另一种人生,感受到了那「绵长、无处不在的风」的力量。每个人都是风中身不由己的微尘,但「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感谢他让我见到这些滔滔江河水。
. The End .
shadow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