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野草》鲁迅:一腔孤勇、向死而生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也是一部他说「不希望青年们看」的作品,一部只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我读了这部《野草》,并非想忤逆先生,只因读《野草》是走近他、了解他的必经之途。

我读得很慢。这部仅2万余字的集子里,仿佛蕴含着一个混沌宇宙,囊括了先生最深邃的哲学和最晦涩的自我剖视。

尽管读得慢,我也绝不敢说我读懂了《野草》,就像我绝不敢说我彻底地了解一个人。

《野草》中的篇章不似他大部分的杂文,或尖锐地输出观点,或鲜明地与人对峙,或坚定地向民众呐喊。那些文章是写给别人的。

《野草》中幽深的如诗的句子,难以得见笔直指向敌人的矛锋,却情感浓烈、左冲右突,像是憋着一股闷劲儿,这股劲儿向内挤榨着自己,又向外一阵阵地刺突。这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东西。

这些文字写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之间。彼时正处于“五四”退潮的黑暗时期,段祺瑞政府把持北京政权,残杀无辜,同时《新青年》停刊,鲁迅还与周作人兄弟决裂。家国分崩、亲友离散,令鲁迅陷入「彷徨于无地」的精神状态。以至于在1934年写给萧军的信中,他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废心情的影响。」

《野草》中的意象的确黑暗又颓废,满是暗影、尘土、死亡和灰烬。但我不认为那是完全的颓唐,我看到文字间浮出八个大字:

一腔孤勇、向死而生。

《题辞》中的野草无惧熔岩喷涌,宁自身朽腐、燃尽,也将大笑着、歌唱着,换得天地静穆与重生。

《秋夜》中的枣树枝,「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影的告别》中的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但愿独自远行,独自被黑暗沉没。

《希望》中,即使希望与绝望一样虚妄,即使希望之盔甲不再,仍「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的暗夜」。

《死火》中当面临冻灭或烧完、坐以待毙或垂死挣扎的抉择,死火毅然说出「那我就不如烧完!」。

《这样的战士》里战士立于无物之阵中,注定着要失败,「但他举起了投枪」,他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投枪」。

《野草》这个集子里,有太多的名篇、太多的名句。

针对它们,也已经有太多的研究、太多的中学阅读理解式的分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更是成了梗。我觉得这一切都消解了此集的美和复杂。

我更愿意暂时放下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和对其观点的辨析,用读诗的方式去诵读这些篇章,去享受文字本身的韵律,去感受纸页下汹涌的、奔突的情绪,用自己的眼睛勉力去看那一个在混沌乱世中一腔孤勇、向死而生的背影。

. The End .

shadow03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野草》鲁迅:一腔孤勇、向死而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