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被社交网络上的各种骂战充斥视野而不堪其扰?
你是否曾被某个人的观点激怒,认为他愚不可及?
你是否曾用你认为无懈可击的逻辑去说服他人,却无法收获理想的结果?
你是否曾疑惑同样是颇具理性的人,在面对同样境况时为何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道德选择?
你是否曾自问人们为何如此轻易地就被划分为互相敌视的群体,并且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么请打开这本书,它将给你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道德心理学的著作。
海特在这本书里运用社会科学、进化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先后质疑了理性主义(第一部分),拓宽了道德的领域(第二部分),并提出了群体归属性是带领我们超越利己主义,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创新(第三部分)」。
作者 乔纳森·海特
在第一部分中,海特用他著名的“象与骑象人”的比喻来阐释直觉与理性的关系,即骑象人(理性)服务于大象(直觉)。
人的道德,是先有直觉的选择,再用理性为这个选择辩护。
他用一系列实验证明,理性并不像我们原本以为的那么可靠。理性更多地被用于做事后辩护,而非求真。
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是先用直觉下判断,在用理性做策略性推理,为这个直觉判断“打圆场”。
在第二部分中,海特重新审视了构成道德框架的六个基础——除了西方主流道德哲学重视的关爱、公平和自由之外,还有权威、忠诚和圣洁。
他从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六大道德基础各自在远古的成因和在现代的诱因,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千万种道德框架。
他用六种味觉比喻这六大道德基础,每个人千差万别的道德框架的形成,就如同用不同配比的六种味觉调制出千万种滋味。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为人类的群体归属性正名,同时指出这种凝聚人心的归属性,也是狭隘和盲目的。
他用90%的黑猩猩(自私)加上10%的蜜蜂(无私)来形容人类,并指出除了被“自私的基因”操控的个体竞争之外,以群体为单位的竞争也是自然选择的手段之一。在群体竞争中,服务于所属群体、加剧与其他群体的割裂的狭隘的无私,将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效率和续存。
宗教与政治党派都是为了将个体连结为群体而诞生的道德共同体,重要的是归属感,而非某种具体的信仰或政治意识形态。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参考文献厚达50余页的严肃科普读物,但读来毫不枯燥和吃力,反而颇具趣味性。
海特总是从他自己的故事开始说起,娓娓道来地用生动的实验事例和接地气的比喻来进行说明。
他在书中谈及了他年轻时去印度的经历、与儿子马克思的趣事、为总统竞选改稿的经历等等,在需要引用某个实验的结果时,也往往像讲故事一样把整个实验的前因后果以及他自己的心理变化都一一说给读者听,让读者在情绪上与他站在一起。
象与骑象人、品尝六种味道的舌头、90%的黑猩猩加上10%的蜜蜂,海特在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核心隐喻来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
我想,这都是他对自己理论的实践,「创造一种从理性主义到直觉主义的转变」,更多地从情绪上与读者的直觉进行对话。
作者的理论体系还未十分完备,书中的一些论述似乎也还缺乏更可靠的证明,例如除了六大道德基础外还有其他基础仍在探索中,又如作者未能很好地说明“圣洁”是如何从对病菌和寄生虫的恐惧转变为对旗帜、圣徒等的崇敬,又如作者关于群体选择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的证据也不够充分。
尽管作者的整套体系在我看来并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但不可否认,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意思、也颇具实用价值的。
观点1
理性更多地被用于做事后辩护,而非求真。
曾是理性至上主义者的我,被这个观点深深击中,它让我反思过往,发现了许多被直觉支配、并对自己的事后推理深信不疑的时刻。
这并不是在鼓吹理性无用论,因为这种反思本质上也是一种理性。这只是在说,人在基因或本能的层面上,具有某种“劣根性”。
在下次运用理性为自己的辩护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有机会跳脱出来,不再笃定自己的正义和正确,用更宽的视角去看待事件本身吧?
观点2
当今主流西方道德哲学是“自闭者”发展出的道德哲学。
边沁和康德这两大西方哲学道德理论的标杆,都是系统化指标极高、共情指标相当低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共情指标低,所以看中公平、自由、关爱等个人主义道德基础,忽略忠诚、权威、圣洁等偏向集体主义的道德基础,同时因为他们系统化指标高,强调理想,逻辑极强,所以可以构筑出一套逻辑自洽、足以流传后世的完整哲学体系。
这个观点真是给了我会心一击。因为我也是这个类型的人,所以天生与他们的理论契合,再加上对逻辑一贯性的崇拜和权威的背书,导致我也一直认为其他道德框架等于愚昧或不正确。然而,当我明白这种道德框架不过是某一种人格倾向的道德框架,而其他人格会很自然地倾向其他道德框架后,我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自大和无知。
边沁 康德
观点3
宗教信仰并非仅仅是人类高度自适应认知模块的有害副产品,还是为了证明行为的合理性,或者为了对我们归属的群体表示支持而设计的马后炮。
用对归属感的需要来解释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火热的宗教,无疑从根本上解答了我的疑问。
也许不是因为人恰巧有了相同的信仰而汇聚成宗教团体,而是因为在团体中获得了归属感而选择了相同的信仰。
最后,我不得不说,虽然这本书讨论了一系列道德基础和框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必然性,但我认为作者在刻意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
或者说,他在书中讨论的是实然的道德,即我们现在客观地具有各种各样的道德框架,但他回避了更深一步的问题,即对应然的道德的讨论,甚至有时给我一种将两者混淆的感觉。
诚然,用道德框架多样性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这个矛盾重重的世界,也可以更对症下药地去说服对立方。
但是,我们可以认为每一种既存的道德框架都是同样正义的吗?一种道德框架是否优于另一种?若是,我们有权去纠正不义的道德吗?
再深一步,是否存在应然的道德?
作者在书中将他在印度一些反人性的见闻,用避重就轻的语言和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来解释,说实话有些令我不适。
当权威极化为种姓制度,当忠诚极化为纳粹,当圣洁极化为ISIS,我们还能说他们的道德框架是合理的吗?
我想,应然的道德是存在的。
应然的道德并非要把忠诚、权威、圣洁等基础剔除出去。它将涵盖关爱、自由、公平、权威、忠诚、圣洁这六个(或更多)道德基础,但每一个道德基础都应被划定各自的边界。
康德的非矛盾定律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为关爱、公平和自由拟定了边界。
如果海特的多基道德理论正确,那么下一步,便是要为其他几种道德基础划定边界了吧。
. The End .
shadow0312